國一第二冊L2台灣產業補充資料~台灣漁業願景何在?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台灣號稱漁業捕撈大國,目前仍以遠洋漁業為主,2016年產量為58.4萬公噸,產值達377億元台幣,分別佔總漁產量(100.4萬公噸)及總產值(864.5億元新台幣)的58.2%及43.6%。台灣是全球鮪魚、魷魚、鰹魚、秋刀魚等的主要捕撈國。


然而隨著全球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漁獲量減少,以及管理重於開發的新國際漁業管理趨勢,加以新興捕撈國家如中國大陸的加入,有限的海洋漁業資源勢將進入重分配時代,全球魚類資源爭奪戰將進入一個新的局面。而台灣漁業是否仍能守住既有的格局,繼續成為全球重要的捕魚國家,必將面臨嚴重挑戰,以目前的執政團隊陣容著實令人憂心。

台灣遠洋漁業因未遵守國際管理規範,遭歐盟舉黃牌迄今已逾兩年卻還無法解除,透露出除了相關法規未周全外,關鍵在於台灣漁業主管部門的管理及執行能力,並未讓歐盟放心,若台灣政府無法拿出杜絕非法漁業活動的具體實績和堅決執法的決心和承諾,只想如過去般虛應一應故事,勢必影響到台灣未來在全球海域作業以及合法漁業配額,台灣遠洋漁業將被迫產生結構性的轉變,遠景黯淡。 

事實上台灣不僅遠洋漁業遭遇困境,沿近海漁業也因長期濫捕、非法捕魚、沿岸海域汙染、管理鬆散、不當漁業補貼等等因素,導致沿近海漁業資源瀕臨枯竭,漁船休魚數量大幅增加。正因為長期以來不重視沿近海魚類資源基礎資料收集,讓台灣政府在進行漁業結構調整時宛如瞎子摸象,難以令漁民信服;一直以來台灣政府宣稱透過設置禁漁區、魚苗放流、人工魚礁投放以及栽培漁業,來復育沿岸漁業資源,然而由於長期缺乏整體規劃以及有系統的調查分析,政策常隨政治轉變,無法得到漁村社區及漁民的認同與配合,使得台灣沿近海資源枯竭更加惡化。

目前市售許多號稱「現流仔」的海產,都來自對岸或鄰國海域,普遍存在食安與人體健康風險。而台灣原本具備諸多優勢的養殖漁業諸如:民間繁養殖技術純熟、養殖業者經驗豐富、氣候適宜、養殖周邊產業健全、水產試驗研究機構研發力強等等,也因政策偏誤,加以水產科研領導者缺乏國際視野和聲望,讓曾被譽為「養殖王國」的台灣養殖漁業失去昔日風華,養殖漁業正深陷優質種苗短缺、疾病叢生、產銷經常性失衡、外銷市場受挫等等困擾。 

而水產是人類未來糧食的重要來源,台灣漁業奢談要永續生存發展,卻只有口號未見具體作為。為此,蔡政府除了應積極參予漁業國際相關組織運作,主動配合相關管理規範與措施並建置遠洋漁業風險預警體系,增強風險防控能力外,應該把漁業重心由遠洋轉向沿近海及養殖漁業(日本政府早在20年前已開始調整)。

對於沿近海漁業,政府應該延攬學有專精,非御用的學者專家,協助建立完備的魚類資源基礎資料,並按海域漁業資源分佈特徵、漁業品種屬性、漁區社會經濟生態等情況,採取不同的漁業資源開發手段與養護措施。鑑於現行漁業資源、經濟、管理、政策、談判等領域人才的極度缺乏,漁政部門應協調教育部訂定相關人才養成培訓計畫,也可以鼓勵企業和高等院校合作,培養符合現代化漁業發展需要的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才能因應未來漁業發展之需求。 

近十年來無論藍綠誰執政,都不曾培育漁業政策暨管理領導人才,有的盡是聽命行事的行政官僚,守成尚且不足遑論開創新局;特別是看完新漁業署署長接受專訪的內容,更讓人對台灣漁業的未來感到茫然與悲觀,一個沒有方向感,無法縱觀全局的船長,只能隨波逐流,永遠到不了「永續」的幸福口岸。台灣漁業真正危機來自內部,問題是執政者竟渾然未覺!  2018/02/24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