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第二冊L1人口補充資料~只剩「千歲團」爺奶在撐!台灣農地沒人可耕?

過去20年來,台灣農業人口減少超過36萬人,平均年齡早已突破60歲,面對缺工問題,雲林縣日前提出開放農業外勞訴求,人口老化的背後,反映的是台灣農業利潤偏低的問題,究竟缺工問題要如何解?
雲林縣虎尾鎮的田間,大大小小的田地,環繞在台78線台西-古坑快速公路旁。附近不到400公尺處,就是義直農園老闆陳鳳義的家。下午4點多,附近還有六、七十歲的老人家拿著農刀在路邊除草。講起雲林的農業人口老化,陳鳳義說,「千歲團在農業來講很普遍,每個人最少都有60歲以上。」
以往農村時代收成時,幾家農戶多半相約先到其中一家幫忙、收完再到另外一家,以「換工」方式來運用人力。如今隨著他們的年歲漸長,一團十來人年紀總和動輒超過千歲,經常被稱為「千歲團」。
農村勞動人口凋零,是雲林農業缺工的主要原因。「人口老化太嚴重,年輕人大部分在外面工作,後繼無人,老人家守著薄田,不是為了收益而耕作,只是因為不想荒廢土地,」陳鳳義說。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雲林縣農林漁牧業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從1998年的28.8%降至2016年的20.1%,減少8.7個百分點,下降幅度為全台最多。

人在哪?農地根本無人力可耕

為何少有年輕人投入農業?雲林縣勞工處長張世忠表示,務農相當耗體力,以現行一天1000到1200元的工資,如果比照週休二日,一個月不過領兩萬二到兩萬六左右,和超市、便利商店或是工廠相比,報酬並不高。至於一般人說的返鄉青年農民,張世忠表示,這樣的人目前比例很低,而且六成到八成都是繼承家裡的事業和田地,對農民需要的基礎勞力補充有限。
農業工資長期偏低,追根究底是農產品的售價一直以來都維持在低檔。「台灣農產品相對於國外的價格低廉。颱風一來,稍微漲一下政府就會開始平抑菜價,消費者習慣一把10元、三把50元的菜價,農村產地實際拿到的有時候還不到一半,利潤非常薄,」張世忠說。
除了農產品的單價低,農戶擁有的農地面積小也是獲利不高的原因。根據雲林縣農業處估算,雲林農民平均每人耕作面積僅有0.6公頃。陳鳳義說,「要有大面積的田,才有辦法獲得比較高的收益,但目前台灣的耕地是破碎的,」他補充,一塊農地讓三個小孩均分,過了兩代之後就所剩無幾,很難發展出大面積耕作的經濟規模。
針對農村在農忙時節的季節性缺工,農委會今年推出改善季節性缺工2.0措施。農委會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執行秘書蔡佩君表示,已在1月和7月分別開辦農業技術團和農業耕新團,由參與計劃的農會協助招募和培訓農業師傅和農耕士,政府給予每小時50元、每月最多8800元的就業獎勵,鼓勵更多人投入農業。
雲林縣農會推廣課主任楊世榮表示,目前全縣20個農會共有7個參與農業耕新團計畫,每個農會負責20個農耕士的講習和分派。他表示,目前全縣140個人的規模,對缺工問題有幫助,但人數仍不夠,若是把加班的狀況算進去,目前每日派出農耕士的比例超過100%。
但除了季節性缺工,在農產品後續處理和溫室種植的經常性人力也不足。包括採收後的出貨、包裝和供應營養午餐團膳的清洗截切,還有溫室精緻農產品,像是小番茄的栽種和採收,仍然需要長期性的人力。張世忠認為,農村現在缺的是基礎勞動力,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農業,若開放外籍勞工合法從事農業,農村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贊成引進農業外勞者多認為,在作法上可以將引進的條件和項目訂清楚,如同製造業一般,規範哪些行業可以引進,「讓有心從事農業外勞仲介的人,向政府登記後,就可以接受農民的缺工委託,」張世忠強調。
但引進農業外勞,國內小農是否會因而受惠?
依照現行引進外勞的模式,對於以小農為主的台灣農業來說,恐怕是看得到、用不到。蔡佩君表示,目前雇用外勞需要搭配雇用一定比例的本國勞工,「這個核配比,不管是五比一、四比一、三比一,對小農是一個壓力。」她認為,若是開放外勞,使用主力應該會是農企業,而且根據以往經驗,一旦開放使用外籍勞工,日後就很難停止引入,需要審慎評估。

開放外勞救農地?小農反而可能受傷害

農民對於開放外勞後,可能帶來的產業結構改變也有擔憂。雲林當地一位從電子業轉業的農民表示,幾年前他要轉職務農時,曾有人透過共同朋友詢問他是否需要投資,對方說資金和土地取得對公司來說都不難,「目前缺的就是技術跟人力,如果有人可以處理好這一塊,公司就可以轉投資,」他說。國內許多企業對跨足農業已有初步評估,他擔心開放外勞後,吸引有資金和行銷通路優勢的企業入場,將會衝擊小農生計。
因應人力老化和缺工,加速機械化已經是必然的趨勢。針對農業缺工問題,楊世榮表示,生產方式上能夠機械化是最好的,以花生採收為例,採收一公頃的花生田,需要40人工作一天,以一天1000元的薪資來看至少需要四萬塊。如果找機械代耕隊用機械採收,一公頃的面積半天就採收完畢,價格是一萬元到一萬五千元左右。
由於個人耕地小,農民一人買一台機械不符成本,因而出現代耕業,擴大耕地面積並用機械耕作,不但可以節省時間,還可以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來降低成本。
但他也表示,目前像是蒜頭、花卉和果樹,還沒辦法用自動化方式栽種或採收。以大蒜栽種而言,發芽點必須朝上,這部分還沒有機械可以取代人力,雖然目前國內已進口能自動去掉大蒜頭尾的機器,不過因為切除寬度是固定的,蒜頭本身則有大有小,最後還是要再經過人工處理。當地農民也表示,容易碰傷的精緻農產品,像是溫室番茄或草莓,目前仍需仰賴人工採收。
針對農業生產機械化,蔡佩君表示,桃園已有農民自日本引進可大幅減少人力的葉菜類播種採收機,目前雲林的七個農耕團沒有自動化機械的配置,接下來將規劃成立機械農耕團,透過設備補助將蔬菜播種採收機引入雲林,希望透過建立代耕模式,讓農民不用買設備但還是能使用機械節省人力。
長期而言,機械化生產已經是未來必然的走向,也是當務之急。現階段機械化自動生產和包裝,對多數農產品仍不是成熟的解方。然而,對於當前是否該引入農業外勞,即使在產值及耕地比例最高的農業首都雲林,也尚未形成共識。但可以確定的是,提升台灣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吸引更多人投入農業,是農業可長可久的生存之道。 

8 則留言:

  1. 人口少子化太嚴重了,希望能快點改善
    國110 43

    回覆刪除
  2. 少子化再加上高齡化,是台灣的危機啊!
    11001

    回覆刪除
  3. 如果台灣不再多生一點的話台灣針的會gg j10813

    回覆刪除
  4. 台灣少子化再加高齡化,現在越越少人力會投入農田工作了。國110 12

    回覆刪除
  5. 台灣的社會現在面臨兩個問題,高齡化社會在加少子化,政府應該要實施一些有效的計畫,反正至少要改善。
    國110 05號

    回覆刪除
  6. 如果台灣的農業停擺的話,我們的農產品都要從國外進口了
    國110 19

    回覆刪除
  7. 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回鄉發展精緻農業。國108 6

    回覆刪除
  8. 現在鄉村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高齡化,一個是人口大量移除,這兩個問題造成現在鄉村的田地可能會多出來
    國110 41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