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二第三冊歐洲補充資料~分裂的歐洲:接納或拒絕難民?

分裂的歐洲:接納或拒絕難民?

文 / 一流人      2017-12-11

「逃難」的記載,中外史書屢見不鮮,可歌可泣的「逃難」事件令人為之動容,中國史書裡的《五胡亂華》大家耳熟能詳,還有《聖經》裡的記載,約瑟被迫逃亡埃及,和摩西帶領族人出紅海的《出埃及記》比比皆是。當然最膾炙人口的是《新約》記載著耶穌尚未出生時,他的父母必須遠離家鄉逃難,以免被希律王追殺。
「戰亂」為逃亡及逃難最主要的因素,遠的不提,近代史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難民逃難的艱辛過程令人悲戚不已。筆者的友人之母敘述,時為一九四五年的二戰快近尾聲時,德國已呈敗相,他們當時住在介於德國及波蘭的中間地帶。一天,蘇聯的紅軍來到他們的村莊,持槍吆喝,給十分鐘收拾行李家當,然後上大卡車,整村人被載往西邊。
當時還是天寒地凍的二月底天氣,筆者朋友那時年方四歲,雙腳被凍傷,無法行走,沿途均由父母輪流背著。他們一路辛苦地顛簸跋涉,好不容易抵達柏林,但柏林已猶如一座死城。一家人只好再往西邊逃難,一路上看到的多座村鎮及城市皆已成廢墟。是時德國的經濟已全被摧毀了,上百萬無家可歸的人擁向中部和西部的德國,伴隨著他們的是痛苦、飢餓和死亡。底下的一段是當年的新聞報導:「成千上萬的人由於飢餓和喪失體力,死於公路上。父母皆被槍殺的小孩流離失所,以致死亡。」這段記載是那時每天在報紙上皆可閱讀到的令人震撼的消息,德國已形同一幅「死亡」的風景畫。
今日的德國從二戰後的廢墟再度重新出發,是憑著德意志人的特質,即講究原則、規章、制度、紀律、秩序及守法的天性加上勤勞及樸實,在戰後短短的八年,即一九五三年創造了震驚世界的「經濟奇蹟」,令全世界的人驚訝與讚嘆。戰後德國能夠快速地復興,也得力於外來的「客籍工人」(Gastarbeiter)。二戰後迄今已七十二年,現今再來回顧一下德國的移民(移入)史。當德國於十九世紀成為一個國家後(指俾斯麥於一八七一年統一德國),從那時起就有許多人由國外移入,它就在二十世紀初成為一個「移入國」。第一次的大遷移是在二十世紀開始的,特別是二戰前來自波蘭(Polen)和烏克蘭(Ukraine)的人。很多人在魯爾區(Ruhrgebiet)的礦業和鋼鐵業工廠找到工作,時至今天,這一些由國外移入者早已和德國民眾融合在一起了。今天在德國仍然一直有許多家庭還冠上波蘭文來源的姓氏,由此可追溯到這一段二戰後德國重建的復興史。
在稍後還有無數的外國勞工,那是從一九五五年開始又大舉召募從南歐、東歐及來自北非和土耳其的工人,因此,出現了前面提到的一個新造的詞彙,即由客人(Gast)和工人(Arbeiter)兩字合組成「客籍工人」。有些客籍工人合約期滿,則返回家鄉,有些人則在德國申請繼續居留,現在許多這種家庭自從五十多年前或幾代以來就已經住在德國了。他們的小孩和孫子在德國完成教育或大學學業,並且在不同的領域工作。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在西亞地區重演當年一九四五年的一幕。由於「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崛起,於二○一四年六月十日占領摩蘇爾(Mosul),並在該地宣布建國,這個異軍突起、橫空出世的國家攻城略地,侵占了大片橫跨敘利亞和伊拉克邊境的土地,甚至在二○一五年四月十八日攻擊遠在阿富汗的城市,將其勢力範圍擴展到至今所達最遠處。烽火連天的敘利亞和伊拉克造成大批難民出走。
逃亡的難民心目中理想的避難國是德國。就在二○一六年六月二十一日早上,台灣的電視台晨間新聞播報的一則外國記者訪問滯留在希臘的難民營裡,一個約五歲的小男童的畫面,問他要前往何處,小男孩專注在他的玩具上,頭也不抬地清晰說出一個法文字母:Allemand(德國)。目前已在德國的難民約有二百五十萬多名,根據二○一六年六月二十一日《中國時報》的報導:「難民總數六千五百三十萬,直逼全球人口百分之一。等於每一百一十 三人就有一人是難民。」而目前德國收到最多庇護申請,共有四十四萬一千九百件,排名第二的美國也接獲十七萬件庇護申請,可見德國是現在難民避難的理想國。
ISIS雖然已宣布建國,但是它還在繼續擴充其勢力版圖,所以沒有停止恐怖攻擊行動。二○一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土耳其伊斯坦堡阿塔圖克機場發生恐怖攻擊,有四十四人喪生,二百三十九人受傷。七月一日,攻擊孟加拉大使館餐廳,導致二十人喪生,劫持三十多個人質與警察駁火。在這波恐攻中,警察擊斃六名匪徒,救出十三名人質。接著七月三日的報導又有二十名人質喪生。緊接著在七月四日,ISIS又攻擊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造成一百二十六人喪生。這一來勢必又會再引發一波新的難民潮。
難民問題延燒到現在,似乎仍然無解。德國目前的執政黨傾向收容難民,民意也分成正、反兩派,報章雜誌或私人聚會,「難民」都成為報導及談話的主題。從二○一四年六月ISIS正式建國以來,陸陸續續就有難民逃到德國來,到了二○一五年底,難民已經破百萬。歐盟勸難民留在自己的家鄉裡,則歐盟願意給予三十億歐元的救濟輔助,但此舉似乎無效,難民仍源源不絕地擁向歐洲,尤其是把德國當成他們的避難天堂。有些較激進極端的德國人不願意接納難民,他們開始攻擊難民營。二○一六年一月三十日德國各大報紙皆報導,在巴登─烏騰貝(Baden-Württemberg)邦的威靈根─斯原靈根(Villingen-Schwenningen)地方,有一顆手榴彈攻擊該地一個住有一百零四位難民的住宅區,這是第一起發生在德國的攻擊難民事件,攻擊背景因素不明。現在歐盟在爭議的問題是:摩洛哥(Marokko)、突尼西亞(Tunesien)和阿爾及利亞(Algerien)是否為安全國家?目前「難民問題」還是現在進行式,二十七個歐盟會員國意見分歧,有意願收容或堅持拒絕難民,分成兩個陣營,每次開會便亂作一團,因此有此一傳說,有一天歐盟會解體。
本文節錄自:《鋼鐵德國─難民潮下的危機與轉機》一書,賴麗琇著,臺灣商務出版。

1 則留言:

  1. 能多收幾個人就收幾個吧,如果真的容納不了那麼多難民,那就叫其他州的國家幫忙啊,世界這麼大,總有他們的容身之處吧?pu201 6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