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第一冊L2地形補充資料~2016/4/23-4/25美燕老師參加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研習

4/23-4/25地理學科中心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之六

105 年度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培訓地理實察
帶隊教授:楊貴三教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講解及資料提供者)
課程表:
時間
4/23 (六)
第1天
4/24 (日)
第2天
4/25(一)
第3天
上午
◎報到集合(地點:左營高鐵站)
◎燕巢雞冠山(堤嶺、石灰岩、化石、番石榴產業)
◎烏山頂(泥火山、桃花心木)
◎新養女湖(泥火山噴火、土指)
◎新太陽谷(古亭坑層、泥岩惡地、惡地的人地關係)
◎寶來(河階)
◎甲仙公園(腱狀丘)
◎關東巷(氾濫原的變遷、河川襲奪)
◎小林(山崩、土石流、鹽水坑頁岩、糖恩山砂岩、球狀風化、不整合、河階、峽谷、遷村的選址)
◎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傳統民居)
◎七股潟湖、網子寮沙洲(潟湖、漁業、濱外沙洲、防風林、沙丘)
下午
◎青山(潮州斷層背衝斷層反斜崖)
◎茂林(曲流、離堆丘、紫斑蝶、魯凱族文化)
◎六龜18羅漢山(六龜礫岩、礫岩惡地、荖濃溪、中央線形、公路選線、遊客中心選址)
◎寶來(溫泉聚落、討論)
◎南化水庫(水壩的結構、水壩建築的地形地質條件、單面山、豬背嶺)
◎曾文溪大匏崙(泥岩惡地、基蝕坡堆積、滑走坡侵蝕、芒果產業)
◎頭社太上龍頭忠義廟(平埔族文化)
◎頂頭額沙洲(突堤、離岸堤、新月丘、橫沙丘、縱沙丘、圓頂丘、編籬定沙)
◎喜樹黃金海岸及茄萣海岸公園(突堤、離岸堤、海岸堆積及侵蝕)
住宿
寶來
臺南
解散
地點:臺南高鐵站

105/04/25(一)下午行程
◎頂頭額沙洲(突堤、離岸堤、新月丘、橫沙丘、縱沙丘、圓頂丘、編籬定沙)

◎喜樹黃金海岸及茄萣海岸公園(突堤、離岸堤、海岸堆積及侵蝕

以下資料主要來源 楊貴三教授編製"地理學科中心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手冊

標號1曾文溪出海口  標號2七股海堤沙灘夕照
標號3七股海堤沙灘  標號4七股海堤海口
標號4黑面琵鷺保育區  標號5七股沙漠
標號6六孔碼頭 標號7七股海堤之型蚵架

頂頭額沙洲
頂頭額沙洲原來是濱外沙洲,民國 34-52 年間於其東側的七股潟湖開闢魚塭,使 其與陸地相連。沿著海堤旁的道路來到頂頭額沙洲,可看到國聖港(七股)燈塔、 突堤、離岸堤、消波塊與編籬定砂,這裡是臺灣本島的極西。再北行,右側的防風林,正被左側的活動沙丘進逼,有些沙已堆到木麻黃的樹梢。再往北,站在東側的安定沙丘上,向東望見平靜的七股潟湖,向南北看見安定沙丘屬縱沙丘,向西則是包括新月丘、橫沙丘與圓頂丘等類型的活動沙丘。


 新月丘(barchen,crescentic sand dune):代表沙丘發展初期地形,成孤立小丘, 向盛行風向伸展,迎風坡成凸形緩坡,背風坡成凹形急坡,坡面兩端伸展成兩突角形, 背風坡超過安定角(一般為28~33度)即崩下。

橫沙丘(transverse dune):與盛行風呈垂直方向發展之沙丘,稱橫沙丘。當新月丘數目增加,沙量增加,漸次在盛行風向的直角方向因互相連續而成橫沙丘。為沙丘發展極盛期。

縱沙丘(longitudinal dune):與盛行風呈一致方向發展之沙丘,稱為縱沙丘。通常遠離沙源地,以致沙分散於廣範圍地區;或風力增強,橫沙丘被吹斷時,常成為平行於盛行風向之沙丘脊。 

圓頂丘分布在較靠近陸地側的安定沙丘,長滿植被,圓滾滾的。 1904 年頂頭額洲上有 3 個聚落,顯示此沙洲的規模不小;但至 1990 年頂頭額洲縮小東移,聚落遭侵蝕破壞而消失。



      

 

 

 圓頂丘



 

 

 



 




行動護沙現成效 柯羅莎讓七股沙洲堆積半公尺高
環境資訊中心 2007年10月9日台南訊
柯羅莎颱風讓北台灣受創嚴重,位於台南縣的七股潟湖,近年因為沙洲流失,每當颱風來襲,當地保育人士就擔憂會帶走更多的沙,造成潟湖淤積,漁民未來生計堪憂。今年9月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北門社區大學主辦的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號召了11位志工,前往七股潟湖頂頭額汕和網仔寮汕進行護沙行動。這次柯羅莎颱風過後,沙洲的景況卻不同以往,堆積的沙超過50公分,護沙行動展現了十足的效果。
柯羅沙颱風過後,北門社大所拍攝的現場沙洲堆積情況兩排護沙欄間形成的沙丘
北門社大於颱風過後前往沙洲勘查,原是擔心日前護沙行動所做的竹枝護沙欄被吹倒,沒想到看到了工作假期護沙的實質成效。北門社大主任鄭秀娟表示:「強颱的風夾帶著沙,穿過竹枝後,因竹枝而減速,沙沈降於竹枝南方,形成50公分以上的沙丘。」
護沙行動將持續進行,北門社大與七股海岸保護協會於本週日(10月14日)上午再次號召300名有心民眾,參與定樁編籬,拯救逐年縮小的七股潟湖。
志工在七股頂頭額汕進行護沙生態工作假期

七股護沙上工 沙洲增添綠意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08年5月2日台南訊,陳誼芩報導
種上馬鞍藤的沙洲增添幾許綠意在頂頭額汕的灰色沙洲上,原本只有一整排消波塊、幾座簡單的竹製沙欄,以及零星散落的垃圾,今(2日)上午經過「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志工的努力,清除沙洲上的廢棄物,並植下馬鞍藤,點點綠意映襯著沙洲的灰與海水、天空的藍,讓頂頭額汕更顯生機。
志工剪取馬鞍藤枝條在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解說員李坤生的帶領下,志工們一大早就前往頂頭額汕開始護沙行動。志工們首先兵分兩路,一組人馬先到沙洲附近植物密集區域採集馬鞍藤枝條;另一組人則先清理沙洲上的廢棄物。剪取馬鞍藤枝條的志工們,在北門社區大學蔡文凱的解說下,用剪枝鉗剪下長約30公分的枝條,之後將利用枝條上留下的氣根和節點生根的特性,讓馬鞍藤可以在另一個地方繼續生長。「大家盡量分散區域,小心不要踩到腳邊的植物。」為避免原本植物茂密的區域,因採集變得裸露,志工們小心翼翼的進行剪枝工作。
志工清理沙洲垃圾清理場地的志工則以分組方式,兩人一組,共分成十組,每組負責長約10公尺的區域,撿拾不屬於大自然的廢棄物,漂流木與竹枝則留在原地,「木頭只要橫著放,本身也有定沙的作用,而且它會自然腐化。」北門社區大學主任鄭秀娟解釋。最後共清理了5、6大袋垃圾,其中還有電腦螢幕、中國湖州來的汽油桶等,鄭秀娟提到,垃圾場多設置在河邊,人們也常把垃圾往河裡丟,垃圾隨河川進入大海,大海的潮汐又把垃圾帶回岸邊。
隨後,李坤生解釋植生的步驟,利用鏟子挖下深約20至25公分的洞,並順著馬鞍藤生長的方向,根朝下、約45度角往下種,每株馬鞍藤間隔約1公尺。就在志工們開始進行植生工作時,忽然下起傾盆大雨,大夥仍不畏風雨、繼續上工。志工張基清表示:「雨天工作很有情調。」另一名志工程美蘭則說:「老天爺幫忙,原本擔心沙洲水源不夠,馬鞍藤無法生長,多虧有了這場雨滋潤植物。」
遠從日本來的志工奧田一彥在沙洲上種下馬鞍藤枝條透過志工們分工合作的方式,經過一個上午的時間,從堤防到第一座沙丘中較低窪的地區,約800平方公尺的沙洲,佈滿了馬鞍藤枝條。老家在七股的志工黃雅珠表示,小時候很討厭回到七股,但這次是歡喜甘願當志工參加活動,看到佈滿馬鞍藤的沙洲,她希望大自然的力量,可以幫助植物平安順利的成長,也希望下次再來訪時,這裡可以變成「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鄭秀娟表示,今天的及時雨讓人不知該開心還是擔心,高興的是雨水的灌溉,增加植物存活率;擔心的是志工冒雨工作會感冒,所幸一陣大雨後恢復陰天,讓馬鞍藤不至於枯萎,志工也可以在舒適的天氣下繼續完成植生工作。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孫秀如提到,去年第一次進行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無法想像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半年後,看到竹編欄攔下的沙超過150公分,「沙,就像是我們養大的」、「每個人對環境付出小小的力量,就可以看到很大成效」,所以也對這次的植生活動有更多期待。
明(3日)上午志工將繼續在頂頭額汕進行馬鞍藤植生工作,下午會轉移陣地到離岸沙洲網仔寮汕進行種植紅樹林,也讓志工搭乘竹筏瞭解潟湖生態、體驗潟湖之美。

4.漁業 
七股潟湖區的漁業活動,依其作用過程所界定的社會互動場所之空間單位,共 有:陸域鹹水魚塭區、潟湖區貝類養殖區(牡蠣、文蛤)、潟湖區與溪口定置「網笱」等區。
七股潟湖區漁業活動的互利共生(mutualism)關係,是由魚、貝類生物間的共生,經漁業經營類型的共生,到漁業行動主體間的共生過程,且其漁業生態的共生關係由淺而深,即由過去「枝仔蚵」到 2、30 年前開始的「吊蚵」的牡蠣養 殖過程,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對來自陸域鹹水魚塭區或河流溝渠,能幫助牡蠣生長、肥滿的肥水需求程度亦相對提高,因此即在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過程中,便有一維繫著不同漁業型態經營者間的互利共生關係存在。 隨著近年來臺灣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加上公部門在七股潟湖區的「鹽田化」、 「魚塭化」措施,潟湖區漁業資源不若 3、40 年前的光景,更由於潟湖區定置「網 笱」漁具數量的增加,因此對收「網笱」的定置者而言,牡蠣蚵棚其作為人工漁場的重要性亦相對提高,由此看出定置「網笱」與牡蠣養殖漁業兩者之間其漁業生態共生關係由淺而深的發展特性。 

以下文章摘錄自  南瀛漁業~掛網笱 戴子堯@2004-10-07
『在這沿海地帶,舉凡各種水域,無論是潮間帶、潟湖、浮覆地、魚塭鹽田進出水溝渠等等,只要是潮水可及之地,都有隨潮水進出往來豐富的魚蝦蟹鰻,因此只在這些水域裡,四處都可以看見由人工插竹竿為樁,再置入漁網,捕捉這些由大海隨潮水游入的魚蝦蟹鰻等,此種捕魚作業,即為濱海地方幾種極為簡單的撈捕魚類方法之一,俗稱為「掛 網笱」,正式名稱則為「定置網」的捕魚作業,早年以竹子編制而成,現在則以漁網行之。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臺南地區水域遍佈網笱                    網笱包含V形網牆與漁網主體
by 戴子堯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經改良過捕捉魚苗的網笱            白天需將漁網架於竹竿上曝曬陽光以防生苔


掛網笱的作業時間固定且短暫,設備也極為簡便,只需要單人即可以作業。網笱通常有一個V字形網牆入口,依此讓水中的魚蝦蟹鰻等循著網牆而逐漸進入漁網內,在漁網內通常有兩道障礙網,讓魚蝦蟹鰻等沒有辦法循開口又游出,網末則有一鬆緊出口,經打開後便可以將收成輕易倒出。

從事掛網笱的漁民,通常在傍晚時將漁網置入固定後,即可以上岸回家,待翌日清晨再下水,打開網末端倒出魚獲,再將網具掛在缺口處的竹竿上,等待下一次作業時再次漁網置入固定。由於掛 網笱的作業方式,是請魚自動入網,若魚老是在網口徘徊而不入網,或是入網後夠精明又從網內所設障礙網游出,都是網開一面,留其生路。

設置網笱,並非人人均可隨意而設,早年是先搶者贏,現在則需經買賣賣方可易主,而在河口的網笱因冬季可同時捕撈鰻魚苗,牽扯利益甚大,因此通常是每二至三年公開招標一次。在潮溝所設置的 網笱,由於空間不大,通常只能設一個網笱,捕捉漲潮時隨潮水而入的魚獲;若是在內海空間夠大時,通常會將好幾個網笱串連成一排,相鄰網口方向恰相反,可以同時捕捉漲潮與退潮時所游入魚獲。

近來由於污染開發破壞多,導致沿海魚類資源減少,連帶也使網笱的魚獲量頓減。在這塊魚米之鄉,網笱捕獲鱸魚、石斑、黑鯛、沙蝦、土龍等高經濟魚獲,冬季天冷魚蝦昏頭滿網笱,雖仍是時有所聞,但從事網笱均已是副業,所得魚獲只為或多或少添補菜錢、家用,但儘管魚獲不多,世風日下,網笱「現撈仔」魚獲被不肖份子偷走卻是漸增,為了這微薄利益,天寒水冷, 網笱主人半夜還是得出來巡視。』



經由潟湖區居民對七股潟湖區自然生態的知覺、認識及瞭解,到利用潟湖區資 源所從事的漁業活動,潟湖區漁業生產空間的特殊形式逐漸形成,進而展現出七股 潟湖區其作為漁業活動的空間功能,所以潟湖區水域空間對漁民的意義於焉產生。 因此對目前在漁撈、養殖技術的演進發展條件下,其生活與生產上結合潟湖區空間 與個人能力,在每日規律有脈絡的時空間路徑上充分依賴潟湖區水域的潟湖區或陸 域區漁業行動主體而言,七股潟湖區就是一個有意義的空間,即透過漁業活動的過 程,潟湖區空間的形式形成。 牡蠣養殖方式依海水深淺而異,淺海域或潮間帶使用平掛的「倒棚」,次深水域 為垂下式的「站棚」,最深處則為垂下式延繩的「浮棚」,而浮棚的牡蠣之生長速度 最快,約 6-8 個月即可收成。倒棚長度至少 10 公尺,寬約 2 公尺,每隔 20-25 公分 的蚵架上平掛一蚵條。站棚長 10 至數十公尺,兩蚵架相隔 30-40 公分,每隔 20-30 公分繫一蚵條。浮棚以數個大型寶麗龍繫於蚵棚下方。蚵串質料為塑膠繩,每 10-15 公分打一個結作為間隔來固定母殼。蚵串底部須距地面 25-35 公分,以免低達地面易受 蚵螺爬上侵害,以及免為漲退潮之泥沙所掩埋而造成損失。

陸域鹹水魚塭近數十年來的演變,自鹹水虱目魚養殖,到今日的遠洋鮪釣活餌 或淡水虱目魚種養殖,部分繁殖魚苗及養草蝦、石斑等高級魚類。 

七股潟湖的漁業業者於民國 84 年,因共同對抗七輕工業區的設立,而由原來先 佔先贏的競爭關係,改變為合作的關係,而臺南縣政府經由衛星定位,授予了魚撈作業權,確立漁業活動領域的私有化。 潟湖區漁業的共生關係如下:退潮時,鹹水魚塭排出的優養化塭水進入潟湖, 成為牡蠣餌料的來源;漲潮時,經由牡蠣淨化的潟湖水流入魚塭,使魚塭的魚類有 了較適合生長的水。蚵棚附近魚類聚集,成為網笱補魚的地方。


 (四)喜樹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沙灘分布在安平港至二仁溪口,長約 6 公里,供沙來源是由南往北的 沿岸輸砂,往北受安平港南堤所阻而堆積。冬季海灘堆積增寬,夏季則侵蝕變窄, 但在 2005 年後,鄰近二仁溪口大約長 1,500 公尺範圍內的沙灘,在數年間迅速消失, 而且在冬季亦未恢復,可歸因於二仁溪口南側的離岸堤在 2005-2006 年間施作,離岸 堤內開始堆積,造成本段海岸缺沙而發生侵蝕。其後雖在此侵蝕段增設 21 道突堤, 但因供沙不足,故迄今仍未恢復 1999-2000 年的沙灘幅寬,可稱為類突堤效應。
   

  

 (五)安南區的聚落發展 
安南區的發展歷史和府城大異其趣,此區在清道光三年(1823)以前,還是臺江內海的一部份,由於此地的海岸性質是屬於隆起海岸,再加上河川長期以來帶來 大量泥沙淤積,才慢慢形成這塊海埔新生地。隨著安南區這塊海埔地的形成,人群開始進入拓墾,並進而形成聚落。從清朝中葉到日治初,由於自然環境的不穩定, 因此實際進入安南區拓墾的人數有限,此時聚落分布在東部為主,土地利用則是在 西部低漥處開闢魚塭,東部的平原則因缺乏水源灌溉,而以旱田為主。一直到日治 時期,自然環境穩定下來後,才有大批墾民移入安南區,而安南區的聚落至此時期 均已形成並穩定發展。當聚落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居民對當地已形成深厚的認同感, 聚落中的信仰中心便會形成,安南區居民信仰的神明以媽祖、王爺、保生大帝和普 庵佛祖等神明為主,聚落之間常藉由加入共同的香境,以維繫不同聚落間的情感, 達到聚落間彼此交流、互助的目的。 國民政府時期,受到工業化、都市化及交通運輸革新的影響,不僅對聚落空間產生巨大的衝擊,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產業活動亦受之影響而轉變。聚落空間的轉變 主要表現在土地使用型態的變遷上,最顯著的是建成區不斷擴大,而生產用地則不 斷縮減或改變用途。 在聚落型態方面,安南區的東南部和西北部,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遂演變成 不同的聚落發展模式。
  
安南區的東南部在清朝時期土地陸化較早,就開始出現零星 分布的小團塊聚落,到日治時期各聚落更沿著主要道路擴大成大團塊聚落,國民政 府時期由於工商業較發達,交通便利,遂脫離傳統聚落景觀,聚落之間已彼此串連 起來而演變成繁榮的市街景觀;相對的,位於安南區西北部的地區,由於早期多低 濕之地,聚落分布較東南部少,到日治時期自然環境逐漸穩定下來以後,聚落才發展為較大的團塊,但國民政府時期由於位置較偏遠、交通較不發達,發展較遲緩, 使本區仍大多維持傳統團塊聚落景觀,聚落之間領域性明顯,尚無法連成一片。而 安南區居民的空間行為則隨著聚落空間的差別發展,在安南區的不同區域,展現出不同的調適與運用方式。

(六)安平區的聚落發展 

十七世紀時,臺南市西部有一廣大的水域名為『臺江』內海,而臺江外由北而 南有加老灣島、北線尾島與一至七鯤鯓等沙洲。由於臺江周圍的河川攜帶泥沙淤積 以及臺南海岸線的西移,臺江面積逐漸縮小,而臺江外的沙洲也逐漸變大終與臺南 陸地相連,形成臺南廣大的海岸平原。安平,即一鯤鯓島,或稱臺員、大員或臺窩 灣。荷據以前,便有平埔族大員社民居住在此,因臺江的港灣條件,此地不但為葡 萄牙人、日本人與中國人進行貿易的地點,中國漁民亦會至此進行漁撈活動。1624 年,荷蘭人被迫由澎湖撤退至臺灣發展,首先登陸一鯤鯓和北線尾島,之後荷蘭人 曾企圖發展赤崁地區(今臺南市中區),然而 1626 年因赤崁地區發生瘟疫與火災, 致使赤崁地區的發展暫時中斷,又北線尾島上生活條件惡化且缺乏淡水,終於 1628 年荷蘭人選擇一鯤鯓做為統治臺灣的中心,在此沙洲上發展出當時著名的貿易港口 市鎮-----大員市鎮。 
隨著安平海岸地形的演變,加上荷據、明鄭、清領、日治與民國等政權的遞嬗, 以及港口的興衰發展,致使安平聚落逐漸擴展且在各時期有不同的聚落發展。由於 地形的演變,安平各時期的範圍不同。荷據以來安平聚落主要分布在一鯤鯓上,然 而隨著臺南市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加,民國 68 年將安平區納入臺南市都市計畫的範 圍,配合都市計畫進行市地重劃,將臺南運河以南的魚塭(屬臺江殘餘水域)填土為陸,使安平區的聚落空間擴大許多,致使人口增加快速。民國 86 年,臺南市政府等機關陸續遷入重劃區內,安平區成為臺南市新的行政中心。
 (七)灣裡地區的聚落發展

灣裡原為七鯤鯓沙洲,其發展過程可分為清代、日治、國民政府等三個時期。 


清代道光年間,由於臺江內海逐漸陸化,使灣裡居民能夠開始向東擴展其耕地及居住範圍。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對於灣裡進行一系列的改造措施,使當地的社會、經 濟呈現完全不同面貌,但仍是一個依賴農、漁、鹽業維生的傳統聚落。國民政府時 期,當地因為鄰近臺南機場而獲得發展廢五金工業的契機。從灣裡新式住宅的空間 分布,則可發現隨著廢五金工業在民國 70 年代的蓬勃發展,住宅也往廢五金專業 區及其相關下游廠商的集中地靠攏,證明新式住宅的分布的確受到廢五金的影響。 由於廢五金工業的原料需要自國外進口,而且在加工處理的過程極易造成環境 汙染問題,因此政府政策對於該產業發展的影響甚大,臺灣、灣裡地區的廢五金工 業也隨著政策的更迭而歷經興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灣裡所設立的「廢五金處理專業區」,也因此廢五金工業能夠蓬勃發展,並形塑出在地特色。灣裡廢五金工業的生產鍊、人際網絡、鑲嵌作用等特色,不但使產業的運作更順利,也影響到業者後續的轉型及區位遷移。 而在廢五金工業與聚落發展之間的關係方面,除了前述的新式住宅空間分布,該產業也改變當地的人口發展,還影響當地目前的地景,如:產業轉型、二仁溪汙染、廟宇收入的改變、興學風氣的盛行。其中,部分業者在歷經產業興衰、環境汙染之後,開始反思並促成當地環境保育協會的成立與獎學金的捐輸,是民間最珍貴的力量。
※10.思考問題:臺南海岸線進退的原因為何?
以下文章摘自 經濟部水利署 臺灣海岸-- 臺南海岸
http://www.wra.gov.tw/lp.asp?ctNode=2424&CtUnit=336&BaseDSD=7

『臺南海岸位於直轄市臺南市境內,北起八掌溪口,南至二仁溪口,海岸長度約63.7 公里,沿海行政區包括北門區、將軍區、七股區、安南區及安平區等,本段海岸重要河川由北至南包括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及二仁溪等。 

本段海岸在八掌溪與急水溪間之海岸又稱為雙春海岸,長度約3.2 公里,屬第五河川局管轄;急水溪口南岸至曾文溪口北岸段海岸由北至南可區分為北門海岸段、將軍海岸段、七股海岸段及曾文海岸段,海岸線長度約40.2 公里;曾文溪口至二仁溪口段海岸長度約20.3 公里。本段海岸特色為外海沙洲發達,由北而南計有海汕洲、王爺港洲、青山港洲、網子寮洲、頂頭額汕及新浮崙汕等,成線狀羅列於距海岸約2 公里處;多由早期曾文溪及急水溪輸砂形成,尤以曾文溪為然。


本段海岸屬於典型的砂質海岸,係由早期臺江灣歷經三百多年陸化演變成今日自八掌溪以南的臺南海岸,其中急水溪口至曾文溪口段海岸至今尚存有北門潟湖與七股潟湖,是臺南沿海牡蠣主要養殖區。


在海岸設施方面:主要港口設施包括安平國際商港以及北門、將軍、青山、四草及安平等主要漁港;海岸防護措施計有雙春海堤等19 處海堤,海堤長度總計47,846m,以及離岸堤11 座、突堤25 座及導流堤2 座。


本段海岸沿海地區有相當多的臺灣特有種、稀有動物等龐大物種族群,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的溼地。台江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本島西南側,陸域部分北以青山漁港南堤為界,東側沿七股潟湖堤防,至七股溪一帶東側以七股大排水為界,南至鹽水溪南岸安平堤防,西至各沿海沙洲為範圍,包括鹽水溪、曾文溪沿海公有地、黑面琵鷺保護區、七股潟湖等區域,面積4,905公頃。


本段海岸環境及侵淤狀況說明如下:
1、雙春海岸:位於八掌溪以南至急水溪間,長度約3.2 公里。本段海岸早期為一潟湖砂洲,其外側為「海汕洲」,因八掌溪與急水溪輸砂,逐漸與濱外砂洲相連結,形成本段海岸。


2、急水溪口至曾文溪口海岸:本段海岸擁有活躍離岸砂洲群,砂洲與被砂洲包圍之陸域海岸形成海岸潟湖,目前僅存北門潟湖與七股潟湖乃為本海岸段之特色。其中北門潟湖外側有王爺港汕砂洲,七股潟湖外側有青山港汕砂洲、網仔寮汕砂洲與頂頭額汕砂洲。各段砂洲在夏季颱風期間,因暴雨攜帶河川上游砂源補充而獲得不等程度沙源補充(或大浪加深海岸侵蝕);復又因冬季季風波浪作用,將沙洲砂源由北往南運移,並依海岸地形條件差異使海岸呈現不同之侵淤型態。受漁港興築防波堤影響沿岸漂砂活動,砂源供給受阻、颱風波浪侵蝕及風吹砂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目前離岸砂洲逐漸向陸側退縮。加上較大波浪在砂灘上沖洗以及越洲沖刷,將砂灘表面之砂粒沖入潟湖中,致使沙洲後側潟湖淤淺而出現陸化趨勢。如七股潟湖外側網仔寮汕沙洲,近二十年間即因為波浪將海岸砂源帶入潟湖中淤積,使得潟湖內牡蠣養殖因淤積現象而造成養殖面積減少及產量減低之威脅。


3、曾文溪口至二仁溪口海岸:本段海岸係因台江灣內海陸化而與外海沙洲連成一體,由昔日外海砂洲串連而成今日海岸線;本段海岸由北至南可區分為青草崙海岸段、四草海岸段,安平海岸段及黃金海岸段,其中黃金海岸段位於臺南市南區鯤鯓、喜樹和灣裡地區,已成為臺南市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本段海岸受夏季季風影響較大,沿岸流主向北流,故漂砂亦多由南向北搬運,砂洲規模或海積作用不若曾文溪口以北海岸發達顯著。曾文溪經整治後,支流萎縮成鹿耳門溪及鹽水溪短促之溪流,二仁溪口位置則大致維持在同一位置,變化殊少。本段海岸線自1904 年以來亦甚少變動,約可保持安定狀態;但近年來受到安平港擴建之影響,海岸侵淤現象已出現顯著變化。如喜樹海岸以南至二仁溪口之海岸沙灘已逐漸侵蝕,北側至安平港海岸則呈現顯著淤積現象。


整體而言,依據本段海岸歷年水深調查資料顯示,本段海岸侵蝕較明顯之區段位於喜樹以南至二仁溪口北岸、鹽水溪北岸、曾文溪口南岸青草崙附近以及曾文溪口北側新浮崙汕之西及北側。』


以下文章摘錄自
臺灣海岸的地形變遷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沈淑敏 科學研習月刊48-4
西南部洲潟海岸的陸化和海埔地
清領時期的地圖和歷史文獻都顯示出西南海岸多內海(潟湖)的特徵,共 有笨港、蚊港、倒風港、台江、堯港、打鼓港等,但這些潟湖數百年來內海逐 漸縮減、陸化,也是本島海岸地形變遷 最顯著之處(圖一)。河流輸沙是造成 潟湖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文獻中曾明確記載,清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豪雨連連、山洪暴發,造成曾文溪決堤、改道,台江內海漸次淤積浮為陸地,而今天台南縣的七股潟湖,就是它僅存的水面。至於今天台南縣北門和鹽水、麻豆之間的蚊港內海(魍港內海)和倒風內海,在康熙末年至乾隆末期間急水溪的輸沙是內海陸化關鍵,同治初 期八掌溪南移後,內海的加速淤積則由八掌溪和急水溪共同造成。但是除了河流多次改道供給大量淤沙之外,百姓圍墾和闢建魚塭等人為活動(照片三),也加速了潟湖的陸化。內海陸化後多開發為魚塭、鹽田及旱田,其殘存水域則闢建為港口或養殖牡蠣。
圖一/台灣西南部洲潟海岸近數百年來的變遷。有學者還原18世紀初期嘉義、台南海岸線的位置,並和現今的海岸線 
比較 左圖 還有學者更細膩的重建倒風內海的範圍 右圖

圖一/台灣西南部洲潟海岸近數百年來的變遷。有學者還原18世紀初期嘉義、台南海岸線的位置,並和現今的海岸線
比較(左圖)(引用自張瑞津和陳翰霖,2001);還有學者更細膩的重建倒風內海的範圍(右圖)(引用自陳岫傑,2002)。

在沙泥海岸地帶,由於地形極為低緩,暴潮巨浪是海岸安全的一大威脅, 而寬廣的海灘、佇立的沙洲(與潟湖)和海灘後的沙丘,就是最佳的天然保護工。但是政府遷臺之後,為增加國土而開發許多的海埔地,原來卻多是潟湖、潮埔(位於潮間帶的平緩泥灘地)和沙洲等地形(圖二)。這也表示,我們使用了原來颱風巨浪時應該用來消減波浪能量的緩衝帶,而且有些海埔地甚至被開發為工業區,也難怪需要高大的海堤來保護。此外,臺灣主要河流上游興建一系列的水壩之後,河川供給到海岸的沙泥也大幅縮減,再加上沿海地層下陷問題加劇,只好不斷的以海堤來保護那 些原本應該和海水「共有」的土地。
臺灣西南海岸的地形,在數百年來變化很大。例如,由臺灣堡圖(1898-1904製作)和近期地形圖(白 色)
的比較可以清楚的看出,鹽水溪口南岸的海埔新生地,原來是河口末端的潮埔和沙洲(左圖);而 為了保護低矮的
海埔新生地免於海水侵蝕,修築了環繞該區的海堤(右圖)。

圖二/臺灣西南海岸的地形,在數百年來變化很大。例如,由臺灣堡圖(1898-1904製作)和近期地形圖(白色)
的比較可以清楚的看出,鹽水溪口南岸的海埔新生地,原來是河口末端的潮埔和沙洲(左圖);而 為了保護低矮的
海埔新生地免於海水侵蝕,修築了環繞該區的海堤(右圖)。(兩圖均引用自臺灣新舊 地圖比對系統,中央研究院GIS編製)。

生活新聞 海岸線退縮/二仁溪海口沙洲憑空消失 2007-05-21
〔記者蔡文居、蘇福男/綜合報導〕台南市海岸線嚴重退縮!台南市政府委託成大水工試驗所進行的「台南市海岸環境監測計畫」,比較一九九三年九月至二○○四年十月期間的侵淤情況,發現二仁溪北岸灣裡岸一帶海岸線後退最大達一百公尺左右,這兩、三年來,漁民反映退縮加速,環保團體憂心依此侵蝕速度,二仁溪橋將成為一座「跨海大橋」。二仁溪橋快成「跨海大橋」

「原本的海口沙洲,這一年多來,突然憑空消失了。」長期進行二仁溪污染調查的中華醫事科大教授黃煥彰,對照十餘年前所拍下的照片,指出二仁溪出海口海岸線退縮嚴重,變化之大,是他十餘年來不曾看過的現象。茄萣舢舨協會理事長蘇水龍說,過去二仁溪口每年都有河口淤砂,每次出海行船都得繞行,如今砂嘴退到二仁溪橋的橋墩外面,船可以直接出海。另外,原本矗立於岸邊的廢棄海防碉堡,短短的一年多時間,現已陷落於海中,碉堡旁的沙灘、工寮、魚塭也全都不見了。黃煥彰憂心地說,情況持續下去,二仁溪橋的橋墩恐將會被海水掏空,二仁溪橋可能成為「跨海大橋」或是「海中橋」,二仁溪橋下南岸的垃圾掩埋場的垃圾或會全數被大自然挖出來。海岸線為何嚴重後退,台南環盟理事黃安調分析,主要原因應是溪口南側、中油永安廠伸入海中的長堤,阻擋原先沿岸流、海岸飄砂的路徑,飄砂於上游側堆積淤砂,下游側則因為飄砂量減少,出現海岸受蝕,即所謂的「突堤效應」。黃煥彰認為,除了突堤效應外,抽砂、地層下陷、水庫及擱河堰的興建,甚至溫室效應等等都是造成海岸線退縮的原因之一。

綜而言之,台南海岸線嚴重後退原因,主要原因應是人工長堤,阻擋原先沿岸流、海岸飄砂的路徑,飄砂於上游側堆積淤砂,下游側則因為飄砂量減少,出現海岸受蝕,即所謂的「突堤效應」。除了突堤效應外,開發海埔地、抽砂、地層下陷、水庫及擱河堰的興建,甚至溫室效應等等都是造成海岸線退縮的原因之一。

 ※11.思考問題:臺南海岸帶人文地理的特徵如何?其成因為何?

22 則留言:

  1. 原本,在西部沿海看到沙洲和瀉湖是非常普遍的,但近年來,都市化發展,使生態破壞過多。希望人們可以好好保護這片土地。不要讓它繼續破壞下去。J110 21

    回覆刪除
  2. 因為人為破壞太嚴重,導致原本可以非常普遍就見得到的景觀,越來越少見,然而,人們毫不把這件事情放在眼裡,也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並把錯誤推給別人
    J10410

    回覆刪除
  3. 臺灣西部原本可以看到的沙洲和瀉湖,因為都市化的關係,被破壞,必須好好保護
    J11011

    回覆刪除
  4. 以前好像沒有聽過活動沙洲,雖然很稀奇,但不要去破壞他,不然會像梅花鹿一樣會從台灣不見了。 國110 19

    回覆刪除
  5. 在西部看到潟湖和沙洲是很普通的,近年來,都市化很嚴重,造成生態的破壞,以致於環境一直被迫改變。國10421

    回覆刪除
  6. 因人為破壞嚴重,導致我們可以看的景觀越來越少,希望可以好好保護這塊土地,讓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原本很普遍的景觀。
    國104班 02號 吳昱葶

    回覆刪除
  7. 西部常見的潟湖跟沙洲,現在慢慢減少,台南的海岸線嚴重後退,也形成了突堤效應,若人們不再好好維護這片土地,後代也許看不到這些自然景觀了
    J110 03

    回覆刪除
  8. 西部沿海的沙洲是很普遍的,然而因爲人類的開發,所以導致這些美麗的景觀都在消失。
    國110 23

    回覆刪除
  9. 台南市海岸線嚴重退縮監測計畫」,比較一九九三年九月至二○○四年十月期間的侵淤情況,發現二仁溪北岸灣裡岸一帶海岸線後退最大達一百公尺,可見人類的開發是很可怕的
    11038

    回覆刪除
  10. 如果人們再繼續破壞這塊土地的話,這些景觀可能就會看不到了,請大家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家園。國108 25

    回覆刪除
  11. 人類的開發,使生態環境開始消失,總是要到情況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才會知道珍惜,如果人性本善,就不會有人霸凌,瘧待動物,更不會有說謊的念頭,所以及使晚回了,也不能卻保以後環境不會被破壞人疑應會為自己的力利益著想。 110班8號

    回覆刪除
  12. 假如我們在這樣破壞環境,以後可能就看不到這些景象了

    回覆刪除
  13. 台灣有許多各式各樣和多元的地形,希望大家憶起努力一起保護這些地形,不要讓這些地形消失。
    J110 36

    回覆刪除
  14. 要是我們不好好保護,以後就看不到這些風景了。國108班15號

    回覆刪除
  15. 近年來因人為破壞讓西部沿海和沙洲還有瀉湖都漸漸的減少,希望大家都不要再破壞屬於台灣原本的環境和地形等。
    國104 42

    回覆刪除
  16. 我們的家園有很多美景,希望去那裏的人不要隨意亂丟垃圾,要好好愛惜美麗的家園。國108班11號

    回覆刪除
  17. 人類的開發,使生態環境開始消失,希望這些地形不要消失J10839

    回覆刪除
  18. 如果大家都不重視我們的土地,那我們以後也就都看不到這些美麗的景觀了。國10840

    回覆刪除
  19. 人類的過度開發以及亂丟垃圾,生態環境已經遭到破壞了,希望我們能夠重視我們的土地
    國104 13

    回覆刪除
  20. 現在才知道沙洲也有分演育過程,長知識了 10437

    回覆刪除
  21. 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這個自然生態
    國110 37

    回覆刪除
  22. 人類的過度開發和亂丟垃圾,導致遠本美麗的生態環境被破壞了,希望每個人能重視環保和土地
    110 12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