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第一冊L6環境保護補充資料~上課講義

1節 自然環境特色

  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勢起伏影響,具有以下特色:
(一)     生態環境多樣
1. 臺灣四面環海,兼具海域與陸域的生態環境。
2. 位處海陸接觸地帶,生態特殊。
(1) 冰河時期:海水面下降,臺灣與歐亞大陸相連,現今的【臺灣海峽 】是當時生物遷徙的橋梁,帶來許多歐亞大陸的動植物。
(2) 冰河消退:臺灣與歐亞大陸隔離,形成獨立的生態環境,逐漸演化出許多臺灣的特有種。例如:臺灣黑熊、臺灣獼猴和【櫻花鉤吻鮭 】。
(二)     自然景觀垂直變化
1. 板塊擠壓:地形急遽【抬升 】,在數十公里的短距離內,海拔爬升至4,000公尺。
2. 地形落差大
(1) 氣候呈垂直變化,由低至高依序為【熱帶 】、副熱帶、溫帶、寒帶等氣候。
(2) 多樣的地形和氣候,孕育出不同的生物。

臺灣高山天然植物垂直分布示意圖
2節 環境問題與災害

(一)     生態環境的破壞
(1) 因【人口密集 】,在開發或利用自然環境時,經常會破壞生態環境。
(2) 與我們生活最相關的有:海洋汙染、海岸侵蝕、地形災害、環境汙染等問題。
(二)     環境問題與災害
1. 海洋汙染
(1) 陸地上的汙染物排入海洋後,造成附近海域汙染。
(2) 以【2珊瑚礁 】海域為例,因生物族群豐富,有「海洋的熱帶雨林」之稱。然而因海水汙染,使珊瑚白化,生物生存受到威脅,導致生態環境改變。

2. 海岸侵蝕
(1) 可能原因
A.   海浪或【海流 】將海岸岩石沙粒沖刷走。
B.   沿海【地層下陷 】使海水侵入陸地。
(2) 地區實例
A.   臺灣的【西南沿海 因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倒灌。
B.   使得部分沿海地區每逢大雨即積水不退,危害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更使得海岸侵蝕、國土流失
3. 地形災害
(1) 自然條件嚴苛:臺灣位於板塊交界帶,多【地震 】、地質脆弱且地形坡度大,往往導致山區土石鬆動。
(2) 人為開發過度
A.   因人為過度開發,使坡地的水土保持功能被破壞。
B.   坡地的水土保持差,每逢大雨常引發山坡地水土流失,導致山崩、土石流等地形災害,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
4. 環境汙染
(1) 汙染原因
A.   家庭、農業、牧業、工業產生的汙染物,排放到空中造成空氣汙染,流入水中造成水汙染。
B.   河水受汙染不只危害民生用水的安全,也影響到農業生產、養殖漁業和環境生態。
C.   目前河川汙染以【南部 】的情況較嚴重,受汙染河段大多集中在【中下游 】人口密集的地區。
(2) 地區實例:含有鎘的工業廢水流入農田,使稻米含鎘,被人體食用後,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臺灣地層下陷與河川汙染分布圖

臺灣稻米被汙染的「鎘米事件」,其汙染源為何?(A)酸雨 (B)畜牧廢水(C)工業廢水 (D)化學肥料。

 
       臺灣的主要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
成因
影響
地震
位於板塊交界
建築設施損毀、山區土石崩塌
水災
梅雨季節或颱風期間,密集的豪雨所引發的洪水
低窪住宅區淹水、農田作物浸水、魚塭淹沒、道路橋梁沖毀等
乾旱
降水季節及空間分布不均
影響工業和農業發展
土石流
地震過後山坡地土石鬆動,加上人為過度開發破壞水土保持
每逢大雨常引發山坡地水土流失,危及中、下游居民
重金屬汙染
部分工廠排放工業廢水
導致農田汙染,使農作物含重金屬,食用後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水汙染
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汙染物流入水中
危害民生用水安全,影響農業生產、養殖漁業、環境生態,南部地區情況尤其嚴重
地層下陷
臺灣西南沿海因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
沿海地區海水倒灌,每逢大雨即積水不退,危害居民,更使得海岸侵蝕、國土流失
3節 環境保護策略


1. 國土規畫: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透過【立法 】及行政,做好國土規畫,防治環境災害,保育珍貴資源。
2. 永續發展:透過【教育 】和宣導,改變偏重經濟開發的想法,揚棄人定勝天的觀念,朝向永續發展。
3. 生活做起:讓生活簡單樸實,避免浪費資源,都有助於臺灣環境的保育。
  目前臺灣環境保護的工作,主要方向有:
(一)     海洋與海岸保育
1. 行政立法:海洋保育首要在汙染防治工作,政府制定海洋汙染防治法,並成立國家公園,如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以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生態。
2. 避免海岸侵蝕
(1) 昔日:為了降低海浪對海岸的侵蝕,沿海大量興建海堤、放置消波塊 ,但卻破壞海岸景觀,也改變生物的棲息環境,造成另一個海洋環境問題。
(2) 目前
A.   海岸保育工作採取降低人為工程介入。
B.   保留沙洲、潟湖及紅樹林等原始地貌作為緩衝帶,並設置【離岸堤 】降低海浪衝擊。
C.   避免興建【海堤 】直接破壞海岸線,達到海岸保育的目的。

(二)     山坡地災害防治
1. 主要工作:加強河川整治、【水土保持 】、管制山坡地開發等,避免人為開發加劇地形災害的發生。
2. 地區實例
(1) 植樹造林。
(2) 減少山區【高冷蔬菜 】種植。
(3) 避免山坡地植被破壞。
(三)     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育
1. 行政立法:立法明定汙染物排放標準,如水汙染防治法等,並由環保單位執行,以維護生態環境,確保資源之永續利用。
2. 生態環境保育:政府設立許多自然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 】、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分別保護不同類型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

「台灣自然保留區」的圖片搜尋結果





     臺灣的主要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
成因
影響
地震
位於板塊交界
建築設施損毀、山區土石崩塌
水災
梅雨季節或颱風期間,密集的豪雨所引發的洪水
低窪住宅區淹水、農田作物浸水、魚塭淹沒、道路橋梁沖毀等
乾旱
降水季節及空間分布不均
影響工業和農業發展
土石流
地震過後山坡地土石鬆動,加上人為過度開發破壞水土保持
每逢大雨常引發山坡地水土流失,危及中、下游居民
重金屬汙染
部分工廠排放工業廢水
導致農田汙染,使農作物含重金屬,食用後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水汙染
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汙染物流入水中
危害民生用水安全,影響農業生產、養殖漁業、環境生態,南部地區情況尤其嚴重
地層下陷
臺灣西南沿海因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
沿海地區海水倒灌,每逢大雨即積水不退,危害居民,更使得海岸侵蝕、國土流失
     臺灣各國家公園的特色

國家公園
成立日期
特色
墾丁
民國73.01.01
第一座成立的國家公園,擁有珊瑚礁海域和風成地形
玉山
民國74.04.10
高峰林立,地形、林相變化多,野生動物多(臺灣黑熊)
陽明山
民國74.09.16
完整的火山地形(大屯山群)及地質景觀(溫泉、地熱)
太魯閣
民國75.11.28
立霧溪侵蝕切割的大理石峽谷景觀最為著名
雪霸
民國81.07.01
高山林立,動植物資源豐富,以「櫻花鉤吻鮭」最為著名
金門
民國84.10.18
首座以保育史蹟和文化景觀為主的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
民國96.10.04
東沙島和東沙環礁,海陸域總面積相當臺灣島1/10,生態複雜
臺江
民國98.12.28
以豐富的海岸沖積地形和古航道為特色(臺江內海)
澎湖南方四島
民國103.10.18
擁有玄武岩地質、珊瑚礁海域、傳統聚落和菜宅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