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崛起可期,台灣應以之為師

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2017-08-23 11:31
今年8月1-16日《路透社》對日本548家大中型企業進行調查,其中有265家企業做了回答,而調查結果顯示,對日本經濟表明悲觀超過樂觀者。而去(201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全球25個國家所做民調顯示,中國人對長期經濟前景最樂觀,而日本人最悲觀。過去,日本曾歷經所謂的「失落的二十年」,1990年代的GDP成長率約為1.1%,2000年代的成長率也只有1.37%。然而,對於日本經濟未來悲觀論的認知合理嗎?
究實而論,日本那二十年固然沒有高成長,卻不是停止成長,至少可説是處於保溫狀態,而日本經濟有些底層的結構性因素是強韌而不容忽視的;它們使得一旦機會來了,日本又有再起的本錢:
(一)綿密而暢旺的都市網絡
日本總務省的人口調查指出,截至2017年1月1日,日本總人口為1億2558萬3658人。其中, 三大城市圈,也就是東京圈(東京、千葉、埼玉、神奈川等4個都縣)、關西圈(京都、大阪、兵庫、奈良等4個府縣)和名古屋圈(愛知、岐阜、三重3縣)這三大生活圏透過綿密、快速而有效率的鐵路網的連結,早已形成一個紥實的經濟區塊,其人口總數已達到的6453萬人,佔日本總人口的50%餘。此區塊的人口數遠多於韓國人口總合的5215萬,只略小於英國6564萬、法國6690萬的總人口數。人口稠密再加上流量與流速大,自是一大優勢。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2017 年全球旅遊業競爭力報告」指出,日本在「地面交通便利度」項目上取得世界第一。交通對於實體經濟而言就類似人體的循環系統,好處是全面的,又豈僅止於觀光旅遊業受惠而已!
日本東京圈、關西圈和名古屋圈這三大城市圈,透過綿密、快速而有效率的鐵路網的連結,早已形成一個紥實的經濟區塊。(Bloomberg)
(二)資源豐富而優質的美麗鄉鎮
到日本旅遊,常會被它秀麗的田園風光所吸引。成片泛著青黃色的稻田、聳立一旁由許多褐瓦白牆古式矮房組成的村舍,再往山腳處望,茂密的樹林內供奉著一座小神社,筆直方整,不管造型外觀或氛圍,整體看起來就是一幅寧靜而祥和的風景畫。遠遠看去,景觀的色澤鮮明,亮麗乾淨,好像刻意洗過,而這種景象在鐵路沿線,處處可見。進入社區,腳踩著碎石小道,散步於高聳矗立、散發清香靈氣的松柏林間,放眼望去,處處有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觀,而且令人有遼闊之感。如果你是畫家或攝影師,一定會有捕捉不完的畫面。在日本,不限於大城市或小城鎮,這種景觀多得是;它們顯然不是刻意展示給觀光客的樣版,而是融於社區之中,且是成片的,且通往郊區的火車沿路上,處處可看到許許多多這種似經過工匠與畫匠共同創造出而鑲在秀麗風景照中的古式聚落。
(三)具有可持續性的社區力量
日本人把他們的自然環境梳理的有條不紊、一絲不苟,室外景物的陳列和室內沒有兩樣,總是梳理得令人賞心悅目。這是個天生有美感的民族。毋庸置疑,日本人很珍惜他們的土地與景物,沒有人忍心破壞,也沒有人為了去突出自己建物的個性,去打亂那種渾然天成的整體和諧感。博物館與美術館處處可見,而它們很多被置入林木蓊鬱或傳統、或現代的庭園中;許多舘設有開放空間,供市民休閒散心,即使「登堂」坐沙發、吹冷氣或上洗手間,都是免費而歡迎的,而「入室」看展,要花錢,符合「使用者付費」;有錢沒錢的人,在這裡出現「左右共存」的現象。
(四)高素質的現代商業文明
日本人的行為與互動所構成的社會形態是另個亮點。日本人在公共場所交談或應對時,多數人輕聲細語;行路與人交錯必先以肢體語言打信號,「不好意思」、「謝謝」、「請」隨時掛在嘴上。大小超市,店員計價後,物品工整入袋,找錢動作清晰明確,紙鈔、零錢和收據層層擺放,雙手呈遞給顧客,鞠躬稱謝,十分敬業,整齊劃一的標準動作,是訓練有素的隊伍。超市、餐廳、百貨店、銀行、車站等等,全日本各角落,幾乎未見例外。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此效率、便利、美麗、豐富、多樣、乾淨、整潔、舒適的生活大環境,不可能憑空而來,它勢必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巧思,而這些要素本身即構成密實的經濟內涵;日本社會本質上是個內需分工細密而結構飽滿的國度。
效率、便利、美麗、豐富、多樣、乾淨、整潔、舒適的生活大環境,勢必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巧思,而這些要素本身即構成密實的經濟內涵;日本社會本質上是個內需分工細密而結構飽滿的國度。(AP)
法國年鑑學派第二代掌門的歷史學家Fernand Braudel在解析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時,獨排眾議,他認為掠奪殖民地資源並非其興起之主因,更重要是歐洲早在15世紀資本主義興起之前,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的使用的方式與器物,乃至於城市的多様發展,都早已展現出比其它社會更多層次與更分化的經濟形態,因為有了這個本體,歐洲資本主義體系發揮了它驚人的胃納能力,因而可以吞噬與轉化那些掠奪自世界各地的經濟資源。用現代的經濟術語來說,它有個飽滿而強勁的內需結構與動能。
隨著競爭全球化壓力的加大,日本對與國際接軌的需求越來越大。一般對日本企業最常見的批評是僵化的人事金字塔現象,不像歐美商不分年齡限制,只要願意表現,有潛力者也有可能三十初頭便當上CEO 。此外,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所引發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日本希望通過增加外國勞動力來解決,並促進人才的國際化。雖說對於是否要放寬外國人就業簽証的問題,日本國內仍有很大爭議,尤其從小受反日教育的中國人口的增加,更是警惕。
不過,不管如何,從各種領域的發展跡象,我們可看到日本人在力求突破。NHK World TV製作多元、豐富與精緻,便是透視日本全球化努力的最佳櫥窗,台灣的公視不妨以之為學習對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