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關公踢到鐵板 文化新南向其實有四大難

由於遭到印尼穆斯林團體抗議,他們認為關公對印尼建國沒有貢獻,不應在印尼立像。抗議...
由於遭到印尼穆斯林團體抗議,他們認為關公對印尼建國沒有貢獻,不應在印尼立像。抗議群眾用白布遮蔽關公像,要求政府拆除。圖擷自雅加達椰子網2017-08-10 07:52聯合報 主筆室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端出新南向政策,各部會莫不奮力跟上,文化部今年也編列相關預算逾1.6億,並在馬來西亞、泰國新設駐點。然而除了藝術界憂心此舉恐「熱臉貼冷屁股」,近日印尼穆斯林「蓋關公像白布」、菲律賓籍學者在台遭警上銬等事件,都凸顯文化新南向的重重難關。
眾所皆知,中國在東南亞等國早就施力甚久,在「一帶一路」拍板後,更投入龐大資源從各層面細密落實。台灣的「新南向」,不論策略或資源都難以相比,再加上早已失去早年「亞洲四小龍」地位,也難怪藝術界常感在中國因素等作用下,在東南亞不易登上國家場館,也少見當地政府官員與媒體注意。如何突破此等外交障礙,此為新南向一難。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處處外交受阻,不斷撤回各項金援,如今轉向東南亞的交流預算,其實也是種文化外援。藝術界皆知,東南亞國家大多經濟尚待發展,政府或民間都不易拿出對等預算相應,但因東南亞文化確有珍貴處,倒也不能只考量有否對等回饋。
然而,如此就得更重視預算是否花在刀口、是否確實達到交流;倘若只流於各界心知肚明的「宣慰僑胞」,相關業務恐怕移轉僑委會較妥當。如何運用資源擊中目標群眾,此為新南向二難。
印尼穆斯林不滿華人社團打造高大關公像,指出關公與印尼毫無關連,誓言移除,並認為這透露出華人控制印尼政府的跡象,凸顯出東南亞文化議題下的政治複雜性。
不少東南亞國家因長年遭殖民,加上與華人的政經權力消長關係,對政治與文化主權極為敏感,顯然連中國「一帶一路」的龐大資源也不買帳,甚至更觸動敏感神經。同為華人的台灣,如何克服當地種族文化纏繞政治糾結的隔閡與障礙,此為新南向三難。
最甚的,菲律賓籍學者在台遭警誤認是脫逃外勞、粗暴上銬一事,凸顯台灣人還深埋膚色深的老外都是「外勞」的刻板印象,根本不知東南亞文化早在國際抬頭,還沒準備好和東南亞文化平等交流。如果此地尚無法尊重來台的東南亞人民,我國人民與文化在當地又怎能受尊重與信任?如何有效改變本地對東南亞人民與文化的認知,此為新南向四難。
東南亞正在蓬勃,新政府若只將新南向視為早該補足的國際觀、世界文化地圖,力搏進度,那還合情合理。倘若新南向只是在無法西進後不得不喊出的政令口號,甚至一廂情願的戰略,在不辨局勢的重重險阻下,新政府恐怕最後只會失落。
由於遭到印尼穆斯林團體抗議,他們認為關公對印尼建國沒有貢獻,不應在印尼立像。抗議...
由於遭到印尼穆斯林團體抗議,他們認為關公對印尼建國沒有貢獻,不應在印尼立像。抗議群眾用白布遮蔽關公像,要求政府拆除。圖擷自雅加達椰子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