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老街的挑戰與契機

大溪最早為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之居住及生活場域,乾隆年間開始有漢人進行開墾,嘉慶年間逐步營造大溪老街。嘉慶23年(1818),林平侯遷居大溪,建造佔地約4公頃的石城,名為通議第。 同治年間,山區逐漸開發,樟腦產業興盛,加上平地區域之稻米、茶葉蓬勃發展,大溪老街之整體輪廓大致形成。光緒12年(1886),劉銘傳於此設立撫墾總局,大溪成為與山區物資之重要交換地點,導致大溪更加繁華。明治34年(1901),大溪煤礦開採,成為大溪之新興產業。大正元年(1912),啟動街區改正計畫,拓寬道路與增設騎樓,形塑華麗精美之牌樓立面。
   

大溪是淡水河流域最內陸的河港,大正6年(1917)桃園大圳自大漢溪引水工程動工,衝擊河運作業,後因輕便軌道、鐵路及公路開發,貨運集散功能消失,大溪轉型為鄰近區域之行政中心。

伴隨稻米、樟腦、茶葉、煤礦、河運之漸漸消失,目前大溪老街之經濟主軸係以木器、豆干,以及因應歷史保存運動及宗教民俗活動所衍生之文化服務及休閒旅遊為主。重要資源分述說明如下:

(一)木器:歷史悠久之木器產業,因應木材取得容易、富商興建豪宅,以及宗教活動興盛而盛極一時,並以神桌之生產及銷售為主。受限於材料及工資高漲,以及市場需求降低,大溪木器產業面臨沒落,乃至消失的重大危機,部分商家轉型為木器家具、藝術創作與生活用品等製作及販售。
「桃園市大溪區和平路玉清木器行」的圖片搜尋結果 「大溪木器行」的圖片搜尋結果
(二)豆干:豆製品為農業社會之家常食品,大溪水質良好,相關產品格外優良,原本為家戶自行製作、食用,因應石門水庫與慈湖開放參觀,大溪豆干才有大量生產的機會。除卻各式各樣之包裝豆干,大溪老街亦提供現場滷製之豆干、豆腐等點心,並嘗試打造以健康、有機為訴求之豆食產業。
「大溪豆干」的圖片搜尋結果 「大溪豆干」的圖片搜尋結果
(三)街屋:大溪老街因風格獨特及保存良好之街屋牌樓立面,吸引大量觀光客到此休閒及旅遊,因此,衍生許多外來業者於街道上、騎樓下,或承租店面,經營觀光服務產業。受限於週末街區禁止車輛通行,遊客多半由石板古道或普濟堂步道進入和平老街街尾,人潮亦大量集中於和平老街之中後區段。


(四)神將:明治35年(1902),江序益發起設立普濟堂,本來只是屬於少數人的鸞堂,後因信眾增加,轉變為區域性之信仰中心。每年關聖帝君誕辰,隸屬當地不同職業及不同角頭之地方社群的民俗陣頭遶境活動,遠近馳名,其中又以大溪神將最為著名。

大溪完整保存之歷史街屋已所剩無幾,和平路48號及48-1號是其重要代表


誠如前述,大溪老街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受到1990年代中期,「大溪之寶」等街屋立面保存運動的影響,大溪老街居民皆相當支持維繫老街之歷史文化及風貌。不過,因應日常生活及產業發展需求,部分街屋已拆除改建,多數街屋僅保存牌樓立面及騎樓空間,屋內空間亦已大幅改變,只有少部分街屋建築仍能完整保留。

目前大溪老街觀光產業蓬勃發展,雖有部分外來業者,在地商家自行經營者,仍居多數。不過,產業活動高度集中於部分區域,且多為淺碟性之消費活動,無法充分運用及展現大溪之藝文特色。建議應回歸在地特質,積極整合歷史街屋、傳統產業、宗教節慶等不同元素,建構以在地社群為核心之文化服務及體驗遊程。


普濟堂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豐富精采之陣頭文化亦為大溪老街之重要特色及資源

考量多數傳統街屋立面已於1990年代後期完成修繕工程,大溪鎮公所刻正針對非傳統街屋立面進行風貌改造,未來除賡續建立制度性之風貌管制與獎勵政策,以確保老街歷史氛維之維繫與提昇,更應思索如何建立嶄新性之街屋空間活化策略及其營運方式。

援引生態旅遊概念,結合目前以健康為訴求之戶外活動型態,建立以歷史脈絡及主題特色為訴求之多元化、分眾性導覽解說,並突破目前以觀光消費為主體之街屋經營及管理模式,推動情境性、參與式之老街生活博物館計畫,或許將是未來可行之策略之一。

具體而言,木器工廠及賣店,可推動木器歷史、工具、製作之展示及DIY體驗,豆干商店,可結合生產空間發展素食、健康餐飲講座及教學課程,歷史街屋除可作為展售空間、提供餐飲服務等,亦可策劃小型藝文活動、歷史文化講座、老屋工作假期等,廟宇除延續既有之宗教機能,則可規劃神將與歷史文物展示,推動陣頭文化講座、神將教學課程等。此外,若能導入文化創意產業之視野與能量,研發大溪老街伴手禮,籌劃後尾巷藝術家進駐,乃至結合現代設計手法之大溪厝設計競賽,以及大漢溪自然體驗與學習遊程等,將有機會營造大溪老街成為一個既復古又前衛的美好生活城鎮。


作者:劉正輝2008-09-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