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二下講義第三單元西部區域

中國地理二下講義第三單元西部區域
 
西部區域概述
1. 位置:
(1)西部區域介於歐、亞之間,自古為東西文化與經濟交流要道。
(2)國界線綿長,鄰國眾多,此地的民族多跨國境分布,( 邊境貿易 )往來頻繁。
2.地形:以( 高原 )( 盆地 )為主,面積約占中國的50.3%,人口卻只占 4.6%,可謂地廣人稀。
3.經濟發展:西部經濟發展落後東部沿海各省,其GDP約只占全國的4.8%。
4. 氣候類型:自然環境的不同,可再分為乾燥的( 蒙新地區 )與高聳寒冷的(青藏地區 )


西部區域分述—蒙新地區
1. 前言:
(1)蒙新地區東西寬達4,000公里,地形複雜多變。
(2)主要地形區有東部的內蒙古高原,西部的準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以及位於祁連山以北的河西走廊。
2. 自然環境:
(1)地形
1內蒙古高原:因( 板塊運動 ),地形抬升而形成,在( 風力作用 )影響之下,呈現平坦遼闊的景觀。
2河套平原:由高原南部的( 黃河 )沖積而成的,居民引黃河河水耕作,是重要的灌溉農業區。
3準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地區,兩盆地的南北兩側皆有高山,中間有天山山脈橫貫,構成「( 三山夾兩盆 )」的地形景觀。 河西走廊因斷層陷落,形成地塹地形,自古即為東西往來的通道。
(2)氣候:
1氣候類型:距海遙遠,海洋水氣無法到達,大多屬於( 乾燥 )氣候。
2降水量:內蒙古高原位於夏季季風止境—大興安嶺的背風側,年降水量由( 東向西 )遞減
3自然景觀:
A.東部為茂盛的草原,西部轉為乾旱的( 礫漠  )景觀。
B.位置更為西部的新疆,由於深處大陸內部,年降水量更少,尤以南疆( 塔里木 )盆地為甚,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干為沙丘廣布的( 沙漠氣候 )景觀。
3.產業活動:
(1)畜牧業:
1蒙新地區氣候乾燥, 居民大多從事( 畜牧 )活動,如蒙古族和北疆哈薩克族的生活起居皆與牲畜有關。
蒙古包
2畜牧方式:居民為從事買賣增加日常收入,畜牧方式逐漸從游牧轉為( 定居放牧 ),由傳統自給性轉為( 商業性 )畜牧。
(2)農業:
1本區水資源有限,須採用不同方式獲得農業灌溉用水。
2河套平原引( 河水灌溉 )種植水稻,形成富庶的農業地帶。
3新疆塔里木盆地兩側的天山、崑崙山與河西走廊南側的祁連山等山麓沖積扇,可以利用夏季融化的雪水,以( 坎井 )引水發展綠洲農業,種植春麥、棉花、瓜果等作物,產量持續增加,尤以( 棉花 )產量已躍居全國第一。
4. 蒙新特色—東西往來的通道:
(1)文化特色:蒙新地區因位置關係,歷史上有眾多民族在此活動,因此種族、宗教多元。
(2)宗教信仰:
1內蒙古的蒙古族因受西藏影響,主要信奉「( 藏傳佛教 )」。
2寧夏的回族與新疆的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信奉( 伊斯蘭教 ),古蘭經是生活習俗的重要指引。
(3)貿易活動:
1蒙新地區與中亞等國家比鄰,族群多元,( 邊境貿易 )興盛,已在邊界地區開放多處邊境貿易場所。
2新疆亦為( 新歐亞大陸橋 )的重要樞紐,近代因盛產石油,加上交通系統改善,石化工業帶動發展,使其成為新興工業地帶,並扮演促進東西商品、文化、族群與科技交流的角色,經濟重要性愈來愈顯著,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的新窗口。
 
西部區域分述—青藏地區
1.   自然環境:
(1)地形:
1藏北高原:平均高度超過4,000公尺,由於( 地勢 )高,氣候嚴寒,加以空氣稀薄,日夜溫差大,因此有「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的俗諺。
2高原上少雨多風,人煙稀少,植被以高山草原為主,形成荒涼的「( 寒漠  )」景觀。
(2)降水量:
1藏南縱谷:位於喜馬拉雅山與岡底斯山之間,因有( 雅魯藏布江 )往南切出的山地缺口,使來自( 印度洋 )的西南季風可挾帶水氣進入谷地,年降水量稍多,勉強足以發展農業,為西藏的精華區。
2拉薩:因空氣稀薄、雲量少,日照時數較長, 而有「( 日光城 )」之稱。
3柴達木盆地與青海湖盆地位於( 巴顏喀喇山 )以北的群山之間,地處內陸,乾燥少雨。
2. 青藏特色—不再遙遠的青藏地區
(1)農作物:青藏高原地勢高、氣候寒冷,傳統作物以能適應低溫、耐旱,而且生長期較短的( 青稞 )為主。
(2)畜牧業:耐寒的( 犛牛 )則是西藏主要牲畜,採行山牧季移生活的藏民之食、衣、住、行,與之皆密不可分。
(3)觀光業:
1氣候嚴寒的青藏地區,鐵路經過( 凍土層 )分布區,建設十分困難。直到西元20067月,由青海西寧到西藏拉薩的( 青藏鐵路 )正式通車,使進入藏地的旅時大幅縮短,為西藏帶來觀光潮。
2拉薩的( 布達拉宮 )除為西藏宗教中心外,也是主要的觀光景點,於西元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宮內收藏了大量藏族文物珍寶,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4)礦業:青藏鐵路通車後,降低物資運輸成本,加速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刺激當地經濟發展。
(5)大量增加的旅客,使西藏的生態環境與傳統文化面臨衝擊。
 
西部大開發政策

1.時間:西元2000
2.目的:利用東部經驗加強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與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設,以提升西部人力、物資的利用與資訊的交流。
3.成果:
(1)西元2010年「( 西部大開發 )」實施後,除四大重點工程陸續完工外,( 交通基礎 )建設也更加齊備,並促進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的發展
(2)例如:礦產的開發、特色農牧業與觀光旅遊產業的推廣等,加快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逐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
 


5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