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台灣農業轉型 觀念要先改

挺示範區 農委會:台灣農業須轉型

【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國發會31日舉辦online第二發農業加值溝通會,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指出,台灣農業必須從生產轉型成加值,把技術、創意、優良技術跟研究成果轉成農業價值,在自經區中,藉加值措施把優良研究成果產業化,讓年輕人跨領域走進農業。
媒體質疑引進大型農業會擠壓台灣相關產業,陳保基表示,引進的是疫苗、觀賞魚等技術生產的國際企業,用他們的技術加台灣強項,並不會涉及土地買賣。而自經區中衛星農場是指契約生產,類似大型家畜、家禽業的契約型農場。
「自經區主要是法令鬆綁」,陳保基說,現行農業法令以台灣內銷為主,對拓展國際市場未做修正。觀賞魚、水族生物類排除《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讓野生動物申請者,不再只限於學校研究者或實驗者,《野生動物保育法》是野生動物規範,不是保育類野生動物規範。
關於中國830項農產品開放疑慮,陳保基指出,830項農產品早就有專案申請制度,而本來就限制進口的產品,在自經區也一樣,須採專案申請輸入。
陳保基表示,自經區主要是外銷,盼營造跟世界原料產區,如類似越南、泰國的條件,吸引台商、國際大廠到台灣。而且自經區產品若要內銷,必須課稅,這跟從越南、泰國進口價格差不多,並不矛盾。只要在自經區設廠,相關產業運輸、包裝,就業就會在台灣發生。
陳保基指出,台灣沒有弱勢農產品,有小農但不具競爭力,規模很小。所以採配套措施鼓勵年輕人回鄉,休耕地活化、擴大規模、不再生產傳統產品,而是種植高價值如聖女番茄。
媒體質疑農委會欠缺風險評估,並未預估最糟糕結果,陳保基說,有做評估,最糟糕的狀況是沒有自經區保護帶,他盼台灣農業進步轉變,不是一直在保護,「90%飼料原料都是進口,再開放也是這樣」。◇

名家縱論/台灣農業轉型 觀念要先改

2015-01-25 01:46:17 聯合報 徐重仁

近年來,我國農業面臨經營困境,必須深入思考,如何提高農家子弟回鄉務農意願。
日本近期對農業轉型改革,可看出日相安倍視農業為重要產業。對外採取強力外銷策略,企圖追上世界農業大國荷蘭;對內則出現連結小農到新通路的「農業企劃公司」創新概念。
日前走訪中南部產地,看農夫栽種玉女番茄,一盒價錢比一般番茄高出六倍。新技術的升級與新改良的品種,確實可創造新價值;雖然售價高,但因產量少又兼具品質口感,反成為熱銷水果。
必須思考的是,大家都想吃好吃水果,對於價值高的水果,卻不見得願意用高價去買;一味追求低價,就易產生食安問題。當末端售價太便宜,源頭控管就容易出狀況。
再者,台灣農業要轉型,最大困難是「觀念」改變。農民必須跳脫只種不賣的方式,因此現代農夫必須具備基本行銷概念,隨時掌握時代生產脈動與消費者需求,創造生產利潤。
過去當某項作物賣得好,就會一窩蜂跟進大量種植,導致日後因作物豐收價格崩盤,最後欲哭無淚。農業行銷公司的興起,透過市場數據分析,並運用科學,把天氣、市場、區域消費習性等因素納入計算,科學化地預期半年後或數個月後的市場需求,提供農民栽種作物與數量的建議,讓農民降低耕作風險。
日本就有這樣的公司,提供農作物生產資訊協助農家栽種,並在各區域成立集配中心,方便統一收集小農作物,透過物流系統,送至恰當的市集、超市銷售,將農產品從產地到賣場做出完美結合。
該公司的經營者為一女性,出身農家,因體悟到農家會種不會賣,便設計出種植跟銷售之間的流通橋梁,讓兩端產生信賴關係,並協助老農夫規劃行銷,此創新作法在日本農業界引起關注。
另外,傳統收購農作物與配送的商業模式,也必須調整。一直以來,餐廳的蔬果魚肉都由批發商統包,批發商從產地取得農作物,再匯流給地區批發商,再由地區批發商送餐廳。由於農作物到餐桌,轉手太多層,成本墊高,農民獲利不見得能增加。
以日本農業企劃公司做法,先成立各農產地區的小型集配中心,小農把農作物送至地區集配中心,該公司再請物流公司派車收集各農區的作物,以巡迴方式收集到大型集貨中心,最後再分送至配合的通路販售。如此物流效率大幅提高,小農也不必負擔長途運輸成本。
台灣至今仍未出現十分完善的機制或模式,因此日本農業行銷公司與日本小農的改變與經驗,確實可供台灣業者、農民們思考,是否未來也能發展出一套新農業模式。
例如某大學一位博士跟我說要做有機蔬菜,需要資金六百萬元,投注於購車等設備,並規劃先讓消費者認購作物,等半年後收成才供菜給客戶。不過,此構想會有半年後能不能收成、資金能不能回收等風險,對企業來講,理想大於務實。
又如,走訪苗栗縣公館鄉農會,其總幹事跟我談到,日本「道之驛」概念,該區域有農民生產火龍果跟紅棗,農會便成立新賣場,供這些農家擺設銷售,雖然規模不大,但至少能幫到小農,只是如何把規模擴大。尤其國內農會,有區域性勢力及政治干擾等,如何打破各自成見,擴大並整合成一大區域的農會聯盟,協助小農發展,仍有多重難關。
現今台灣農家與日本一樣,面臨耕作人員年齡漸高、從事面積漸小;若有這類農業行銷公司協助收集小農作物,如此農夫收入提高,也許能成為新誘因,提高年輕人回鄉務農意願,讓台灣農業再生。
先前,我也規劃要做農產直銷據點,讓農民把作物擺放在超市內銷售,不過過程中不太順利;新農業策略,有些農民反對,不希望動腦筋想怎麼包裝、行銷。
反觀日本,農夫已從不習慣轉變成習慣,有七十幾歲的老農自己包裝、貼標籤,有些還會跑去通路觀察銷售狀況,也會刻意跟消費者對話,作為調整作物與銷售的參考。
台灣農業要轉型,必須持續跟老農溝通,且政府應鼓勵民間企業投入。日本可以,我們也當可以;只是觀念要轉型,才能找到新出路。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7 則留言:

  1. 希望台灣農業可以一直進步 j10626

    回覆刪除
  2. 最近老師才剛教到轉型呢!
    10801

    回覆刪除
  3. 台灣農業轉型,希望能發展得更好。
    J10706 徐顗承

    回覆刪除
  4. 希望台灣的農業轉型,發展能更進步
    J10636

    回覆刪除
  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6. 現在的農業越來越難生活了 所以轉成光觀業 希望農民可以靠觀光的收入 生活下去J10712 補1月

    回覆刪除
  7. 相信台灣的農業能夠繼續一直進步 發展得更美好
    j10831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