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地理考察苗栗人文生態之旅

六和高中附設國中部103學年度第二學期地理考察活動
「雪霸景‧草莓戀‧客家情」苗栗人文生態之旅
活動日期:104124〈星期六〉
集合地點:上午7:30南區青少年中心〈平鎮市延平路一段168號,新勢國小對面〉
考察路線:
7:20-7:40救國團南區青少年中心集合
9:00-10:30苗栗客家文化園區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位於銅鑼科學園區內,以「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為其定位,建立一處長期從事客家族群文化保存發展之專責機構。常設館展示台灣客家文化四百年來的變遷,並設置又稱為「夥房」的傳統客家合院建築。全球館聚焦於印尼和泰國,呈現自18世紀以來移居海外的客家民族在融合了當地生活後產生的獨特客家文化。
11:00-12:00「台灣油礦陳列館」聽取簡報及參觀展示館
【台灣油礦陳列館(出磺坑)】台灣最早發現石油的地點為出磺坑,而出磺坑則是因為原油口冒出硫磺色液體,當地民眾誤以為是硫磺而得此名。隸屬中國石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的台灣油礦陳列館就位在出磺坑,民國七十年時在此設立油礦開發陳列館,民國七十九年興建新館對外開放參觀,館中有測勘文獻、鑽井生產、油氣處理與海域探勘等主題展示館,還有珍貴的原油標本在這裡也看得到,並保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完整記錄了台灣的油礦探勘史。
12:30-13:30 大湖汶水老街漫步及午餐(午餐自理)
【汶水老街】有不少客家餐館及特色小吃,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自行用餐。
13:40-15:20 大湖 「棋琦草莓園」採草莓
【棋琦草莓園】佔地廣闊,冬天進入草莓的盛產期,同學可自行採購。參觀草莓園,可了解台灣農業轉型為休閒農業相關議題。
15:30-16:30雪霸國家公園遊客中心聽取簡報及影片觀賞
雪霸國家公園199271日成立,是台灣第五座國家公園,位於台灣中北部,屬高山型國家公園。園區內地形錯綜複雜,景色氣象萬千,高峰溪流景觀更是雄偉壯麗,同時蘊涵完整豐富的動植物及人文資源。遊客中心內設展示室及視聽室,將園區地質、地形、動植物及人文景觀資源,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精彩的圖片畫面呈現。
16:30-18:00返回南區青少年中心→快樂平安地回到溫暖的窩

苗栗歷史發展    
依據考古研究發現,苗栗地區曾為史前先民的生活區域,留有許多歷史遺跡。史前居民多居住在河階台地,過著以農業為主狩獵、漁撈為輔的生活方式。一千多年以前,台灣原住民移居此地,苗栗成為平埔族的生活居所。舊名「貓狸」的苗栗,即是平埔族語「平原」一詞的音譯。
  自十七世紀中葉起,漢人逐漸移入屯墾,原住民被迫同化或向山區遷移。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苗栗成為一個多族群匯聚的地方,主要為客家、閩南、泰雅族、賽夏族。在十七世紀前,苗栗地區人煙罕至外地移入者不多。直到鄭成功來台驅荷,將苗栗歸屬天興縣管理,開始有計畫移入屯墾。明永曆24年,劉國軒帶族人屯墾蓬山、後攏地區,為漢人早期開拓苗栗的發端。鄭克塽降清後,清廷改天興縣為諸羅縣。清光緒13年,苗栗改制設縣。
  十九世紀末,南莊、獅潭、大湖、卓蘭以西地區,己拓墾出良田數千甲。先民在艱困開墾過程中,仍重視教育與文化傳承,當地書院、義學、社學、民學林立,成為北台灣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地區。西元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苗栗縣遭廢除。19011908年間,另
置苗栗廳,到台灣光復前行政單位與名稱屢有更替。一直到1950年施行地方自治後,苗栗縣的行政區域才告確定沿用至今。
苗栗地理環境
  苗栗縣位於臺灣的中北部,北邊和東北邊與新竹縣為鄰,南邊和東南邊隔著大安溪、雪山山脈與臺中縣接壤,西濱臺灣海峽。最東是泰安鄉梅園村的大霸尖山;最西是苑裡鎮房裡海岸;最南是卓蘭鎮內灣里南面;最北是竹南鎮崎頂里北側;全縣中心位置在獅潭鄉豐林村。全縣東西寬約六十四公里,南北長約五十公里,面積共有1820.3149平方公里,共有18個鄉鎮,人口約56萬人,人口密度308.8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自竹南鎮崎頂北面起,向南延伸至苑裡鎮房裡海岸南面海岸為止,全長約50公里,外型頗似一顆鑽石。


  境內山多平原少,故有「山城」之雅號。主要是原屬於臺灣雪山山脈西側的沖積扇,不斷受到河川侵蝕,漸漸分割成今日的丘陵臺地地形,數條河川隨著地勢穿梭其間,形成不同的山川風貌。在地形上大致上可分為平原、丘陵、臺地及山脈等四種,除了臺地之外,其他地形都非常有規則的由西向東依序排列。苗栗縣山地和丘陵佔全縣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著名的「山城」。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河川縱橫穿梭,因此形成多采多姿的生態環境。    苗栗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主要河川由北至南有中港溪後龍溪西湖溪大安溪。中港溪發頭於鹿場大山(樂山)西北側,流域涵蓋本縣北部及新竹縣西南部;後龍溪發源於鹿場大山西南側,流經本縣中部;西湖溪發源於三義鄉關刀山北側,流經本縣中西部;大安溪發源於大霸尖山西側,流經本縣南部及台中市北部。
在境內超過3400公尺以上屬於高山寒原生態區;3000公尺以上則屬高山草原生態區;海拔2000~3500公尺左右則屬於典型的針葉樹生態區,也是各種稀有野生動物繁殖棲息最重要的地區之一。高度在500~2000公尺的山區,為落葉樹與常綠闊葉樹混生之生態區,是各種動物及昆蟲繁衍之絕佳場所。此外,還有高山溪流生態區、沼澤生態區(如竹南的水筆仔紅樹林)以及水潭生態區。
AP2414.JPG

苗栗族群分布

苗栗縣的族群由漢族 (客家人為主,閩南人次之)及原住民族這兩類民族共同構成。苗栗縣人口將近五十七萬,是一個多族群多語言的縣分,其中客家人約占百分之六十四(36萬人),閩南人約佔百分之三十,原位民百分之二,其他省籍約佔百分之五。客家人使用四縣、海陸、饒平等客家話,閩南人使用泉州、漳州話,原住民語又分為平埔族道卡斯、賽夏和泰雅三種語言,其他省籍則使用國語為主。苗栗縣昔日為道卡斯族及後壠社群的原鄉,荷西時期對於這些原住民族部落已有詳細的記載,清領初期郁永河的《裨海記遊》及日治初期伊能嘉矩的《踏查日記》亦予以詳盡調查。這群原鄉人逃過了大航海時代殖民當局的壓迫,卻逃不過清領時期漢族先民如潮水般湧入,在經濟上及文化上的衝擊。最終僅少部份離開原鄉,遠走埔里盆地。大部份選擇融入漢族文化,與所有人和平共處,而消逝於歷史舞台。 

賽夏族居住於今新竹縣五峰鄉及苗栗縣南庄鄉一帶,清領時期族群勢力最盛北達鳳山溪,南至後龍溪,東與泰雅族人為鄰,西至竹苗海岸;但受到漢族先民及泰雅族的雙重壓迫,及南庄事件的打擊,族群勢力日漸衰退。人口約六千餘人(居住在苗栗縣境內的賽夏族約二千五百多人)人口僅次於邵族的第2稀少民族,其日常生活深受泰雅族及客家族群雙重影響,傳統文化急速消逝中。位於南庄的賽夏族人多半會說客語,而五峰鄉的族人大多以泰雅語為主,深受鄰近泰雅族客家影響
  

對儀式的強調,可以說是賽夏族文化表現的主要特性。各種不同的祭儀,結合神話傳說,配合獨特象徵物的運用,形成文化信仰、價值觀和集體記憶的核心。巴斯達隘(矮靈祭),是現今最受外界矚目的賽夏族文化表徵。因為和祭典相關的神秘傳說故事,四天三夜盛大的歌舞儀式。族人對矮靈們感謝與追思,從賽夏族人由各地趕回參加祭典,且虔敬的遵守儀式禁忌可以看出來。巴斯達隘(矮靈祭)舉行的時間現在大多固定在農曆十月中旬,也就是第十個月圓的時候舉行,每二年舉行一次小祭,每十年一次大祭。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以紡織與編籃的工藝在各族中最具特色。
傳說賽夏族的祖先發源於大霸尖山,目前則定居於苗栗縣南庄鄉與新竹縣的五峰鄉境內。

賽夏族社會有很清楚的姓氏制度。賽夏族人的姓氏制度很特殊,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做為氏族的圖騰,並加以運用在漢姓上面。如目前姓「風」的族人相傳是風的後代;「日」姓族人則是神話中射日英雄的後代;而「芎」姓表示他們的祖先來自長滿九芎樹林的地方。 這些姓氏不僅說明了賽夏族人的圖騰觀念,也符合了氏族的需要,由於傳統姓氏轉換至漢姓的成功,賽夏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當中,唯一能夠直接由漢姓看出氏族關係的族群。
泰雅族相傳發源於南投縣仁愛鄉山區,在清領時期開始向外拓展,勢力遠達花蓮、南澳及烏來,目前主要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及雪山山脈地區,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是北部最為強勢的原住民族。2014年的總人口數約八萬五千餘人,就人數而言,僅次於阿美族及排灣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第三大族。苗栗縣境內大部分以泰安鄉、南庄鄉及大湖鄉為居住地,人口數約四千人。   
泰雅族群主要分布區域,台北縣烏來鄉,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泰安鄉,台中縣和平鄉,宜蘭線大同鄉、南澳鄉,花連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太魯閣族)泰雅族素以男子勇武善獵,女子長於織布著稱。昔日男女在臉部刺青,表示已成人或是榮譽的象徵,同時在盛行獵首的當時,亦有辨識敵我的作用,此習俗自日據時期被嚴格禁止以後,已不復存,只有在居住深山中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臉上尚可見到。


編織

在衣飾方面,泰雅族所編織的布匹紋路線條以及色彩的調配藝術,是台灣原住民中最美觀而精 緻的。昔日泰雅族人的衣料是以苧麻織成的麻布為主的,而從種麻、晒麻、搓纖、紡紗、絡紗 、煮線、整經到以水平背帶機織布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女性一手包辦的。

雅族婦女精於紡織工藝,在台灣原住民中最為發達者。古代泰雅族男女性都以自己織成之麻布為衣料,其完全用苧麻織成之麻布稱Malatsa,其中腰一段用黑棉線滲織者稱Tsinubahen,用紅藍毛線滲織者謂Lamoan,經緯皆以毛線交織者稱Xaivilan。泰雅族人的服飾是為了表現美觀和社會地位,因此從頭到腳各種飾物有冠飾、耳飾、頸飾、臂飾、腕飾、腰飾、和腿飾等,每一種飾物都很精美,很能表現泰雅族的藝術天份。泰雅族人用苧麻為材料,剝取表皮後曬乾、挑紗、紡線,再經過清水洗滌後便開始定線、整經、織布。區域不同,而採用不同色系,但大抵喜用藍、黃、紅、黑、白來組成,利用植物的莖葉或果實染色再織入布匹裡,以簡單的顏色創造出滿目斑爛的熱鬧織品,雖然看起來形式簡樸,顏色的佈局卻艷麗耀目。 由於分佈極廣支系眾多,泰雅族每個山頭區域的織布都表現的很獨特,例如顏色、圖騰紋樣,但織物的紋樣還是以菱紋及橫條為基本元素,加以組合變化,讓織布的人有依循的織路,凡織布的女人都認為服飾中多彩的橫線是通往祖先福地的彩虹橋,多變的菱紋,代表無數祖靈的眼睛。
紋面
泰雅紋面國寶
狩獵 對於泰雅族的原始遊獵文化,肇始於泰雅族原居於台灣北部險阻之地,生活條件較差,古時維 持狩獵優位的原始生活,後來受漢族移民以及平埔族的影響,採取了狩獵與農耕並重的生產形態。 他們一般都是在秋冬時候狩獵,此時動物遷至海拔比較低的地方,而且比較肥碩,又因為氣溫較低,獵物屍體比較不容易腐爛。泰雅族古老的狩獵傳統及一些年長的獵人具有野生動物永續利用的保育觀念,當發現自己獵區內的動物變少時,會停止放置陷阱,待族群恢復後再從事狩獵,但現代無視於傳統的告誡,以至於山區的野生動物遭到強大的狩獵壓力。目前在生態保育的需求下,國家公園內全面禁獵,期望能使野生動物慢慢地恢復生息,以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
結構
泰雅族人以gaga的集團為生存單位,有嚴格的頭目倫理,因為頭目是族人依據民主原則推出的領袖。此外,泰雅族人也重視婚姻關係,求婚時要請頭目代為提親,男方必須把自己的族譜歌唱出來,女方也唱一次,老者發現其中有親戚關係時,就不能成婚,而婚事一旦談成,男方就送女方一把刀,代表「我把力量加給你」。

補充台灣原住民族約有53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目前, 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台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

客家人
苗栗縣在清朝時代,是苗栗客家人開墾最盛時期。目前沿海四個行政區竹南、後龍、通霄及苑裡,主要居民為使用閩南語的族群。除沿海四鎮及泰安鄉以外的各鄉鎮,主要人口都是使用客家語的族群(苗栗市素有「山城」之稱,地處苗栗縣的中心位置,後龍溪自市區東部蜿蜒流過,地形上多屬河谷平原,地勢平緩,因此早在清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廣東省鎮平縣的謝鵬仁兄弟就在維祥、內麻、芒埔等地區開墾,於是廣東鎮平、海豐、陸豐的粵籍移民相繼渡海而至,苗栗市因而成為客家人聚居之地。苗栗縣18鄉鎮市,除廣義海線4鎮,與一個原住民鄉泰安鄉外,其餘13個鄉鎮市,都是客家人為主。 所以,苗栗縣也跟新竹縣一樣,是臺灣的「客家大縣」。


第一站【苗栗客家文化園區】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
銅鑼原名為『銅鑼灣』,因為聚落建造於三面環山的弧形山麓,地形類似銅鑼,故有此稱。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簡介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開幕於101年5月12日,佔地寬廣的園區建築依勢而建,外觀採玻璃帷幕組成,與內部樹狀結構設計緊密結合,打破一般人對客家建築的刻板印象,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現代藝術風格。不僅如此,園區設計更符合綠建築九大指標,是一座兼具節能及環保的文化園區。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空間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中設有常設館、全球館、台灣館、兒童館、文化創意產業館、工藝體驗坊、圖書資料中心、國際會議廳及多媒體影音劇場等設施,結合表演、體驗、展覽和活動等多元互動方式,讓民眾可以更深入了解客家文化豐富的內涵與樣貌。
  • 常設館─展示台灣客家文化四百年來的變遷,並設置又稱為「夥房」的傳統客家合院建築。
  • 全球館─聚焦於印尼和泰國,呈現自18世紀以來移居海外的客家民族在融合了當地生活後產生的獨特客家文化。
  • 台灣館─以新竹迎曦門為入口,規劃虛擬的竹塹城五大主題,引導民眾了解新竹客庄文化,進而實地探索體會風城。
  • 兒童館─童話秘密基地展區設有闖關遊戲,以節慶活動為主題的各種展示活潑生動,讓小朋友透過觀察互動的方式親近客家文化。
其它展館及圖書資料室同樣見證了客家文化在台灣的歷史軌跡,最後在出口處還設有特色產品展售區,您不妨選購一份客家美食或客家花布或工藝品等具有客家人文特色的拌手禮,來豐富這趟有趣的苗栗旅遊!


常設館

臺灣客家四百年


從十五、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起,促使全球一股新世代的移民潮,當時的中國大陸正處於政治混亂、經濟不安之際,客家人便因此大舉東渡臺灣移墾。遷徙來臺的客家先民們,數百年來在臺灣落地生根,循著原鄉脈絡,也汲取出新土的養分的成果,綻放出臺灣客家文化多元且豐富的內涵與樣貌!

一、夥房下的生活
臺灣客家的傳統建築物多為合院型態,又稱為「夥房」。傳統上客家人一向晴耕雨讀,除了努力耕種之外,也致力於學習新知;客家女性深受傳統禮教的規範,不論廚藝、女紅、農務、教育都要兼備。
夥房下的生活
二、傳統產業
早期以農耕為主的生活,進入了日治時代之後,日本政府為了充分開發臺灣的天然資源,便展開各項的產業開發政策,其中與客庄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有:焗樟腦、林業、茶業、燒相思木炭、焗香茅、菸業和木雕業等。
傳統產業 傳統產業
傳統產業 傳統產業
三、傳統工藝
客家傳統工藝大多源自日常生活的實際需求和應用而來,除了竹藤編器、草棕編織等,還有廣為人知的三義木雕、苗栗陶藝、新竹糊紙以及藍染、藍衫製作等。
四、傳統音樂
客家音樂在臺灣傳統音樂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與客家人的生活緊密結合,也是客家族群人文的特有標誌。臺灣客家的傳統音樂大致上有客家八音、客家山歌小調、客家戲曲及客家儀典音樂等幾種類型。
五、鐵路心‧客家情
客家人從日治時期就大量投入鐵路建設的工作,踏實、吃苦耐勞且學習能力強的客家人,透過鐵路,尋找工作機會,逐漸的移居各地。從清末以來,由於鐵公路的闢運,農場礦場的開發,工商業的發展,客家人移居各地展開多彩多姿的生活。
六、繽紛的客家文化
客家委員會成立以來,以振興客家文化為使命,以建構快樂、自信、有尊嚴的客家認同為信念,以成為全球客家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為任務,以「牽成客家、繁榮客庄」為目標,以「榮耀客家、藏富客庄」為願景,推動客家文化的永續發展

繽紛的客家文化 繽紛的客家文化

全球館
由原鄉出洋,順風而行,依循著客家先民的腳步進入印尼與泰國,帶著希望與堅毅的決心,航向遠方的逐夢旅程。

本展聚焦印尼和泰國,以不同主題串聯,包括歷史、人口及產業分布、宗教信仰、節慶、日常生活等各面向。在各族群的衝突中,逐漸融合同化,成為既保有傳統,也滲入在地文化的嶄新客家文化。

「客居印泰」展現了客家人將自身文化開枝散葉的過程與現況,呈現出多元樣貌的型態,讓參觀民眾感受因地域性而造成的異同,看到獨特的客家文化。

自18世紀即有嘉應客家人移居西婆羅洲,從事金礦開採;1860年代後,曼谷也是客家移民熱點。由於原鄉的推力與移民地的拉力,讓客家族群前仆後繼往海外移民,他們的語言、文化、族群意識,以及統治者在族群政策制定上都面臨考驗。本展希冀重現印尼與泰國的客家族群,並探討其與當地族群變遷與融合的各種樣貌。透過認識印尼與泰國客家族群的歷史與故事,讓我們更了解海外客家,持續在世界各地灑下客家文化的種子



第二站【台灣油礦陳列館(出磺坑)苗栗縣公館鄉開礦村36
公館鄉名由來於本地拓墾完成後,墾戶的首領設租館於此,此種處理墾務的租館,在當時稱之為『公館』,
本地故有此稱 

亞洲第一口油井與台灣石油開採簡史
  很多人知道台灣有天然氣,但卻少有人知道台灣也有石油,而且開採時間非常的早。據文獻記載,早在清嘉慶22年(西元1817年),粵籍來台移墾的客家人吳琳芳,即已在現今苗栗後龍溪出磺坑一帶的牛鬥口上游河床,發現由石縫外滲的石油;清 咸豐11年(西元1861年),更有淡水廳通事邱苟,開始在出磺坑以人工挖井開採石油,時間僅比美國賓州開鑿世界第一口油井晚兩年,且日獲油量多達40台斤,是亞洲的第一口油井。
  到了清光緒3年(西元1877年),邱苟將採礦權先後賣給吳姓商人及寶順洋行,引發極大爭端,出磺坑的採油權因此被收回官辦。清朝政府除了從美國採購相關器材一批,還聘請美籍技師簡時與洛克做技術性指導,日產原油可達1,500斤,惜同年11月美籍工程師辭職返國後,開採工作也隨中止。此後僅有斷斷續續之少量開採。
 
  日據時期,殖民政府開始有計畫開採出磺坑油礦,並在西元1903年成功鑽探出磺坑第一號井。至二次大戰結束前,日人已在台灣發現35個適於油氣儲藏的地質構造,並鑽探其中21 處、251口井。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成立台灣油礦探勘處,陸續於苗栗、新竹、台中、台南等地進行石油與油氣鑽探,及海域油田開發,自此全面展開台灣油礦之開採。時至今日,台灣中油公司仍於出磺坑當地設有「油礦陳列館」,以紀錄、紀念台灣石油開採史蹟。
 
結論:台灣最早發現石油的地點為出磺坑,而出磺坑則是因為原油口冒出硫磺色液體,當地民眾誤以為是硫磺而得此名。這地原為荒蕪地區,因有黃色油夾水流出故當地人稱硫磺窟,且又為本縣著名的石油礦地,故又稱出礦坑。台灣油礦陳列館位於公館鄉開礦村後龍溪畔邊,為台灣最早發現石油之地點,是亞洲第一口、世界第二口油井。目前隸屬於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 

補充:世界與台灣第一口油井

全世界第一口油井是位於美國賓州 Titusille 小鎮,名為德瑞克 (Drake) 的油井,為公元 1859 年所鑽。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僅較世界最古老的美國賓州油氣田慢兩年發現,但現今美國賓州油氣田的油井,已不生產,僅供參觀,而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尚在鑽探、開發、生產中,所以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可以說得上是世界尚在生產的最古老的油田。


根據中油的文獻,相傳在清乾咸豐年間1861年,有一位叫邱苟的人,在後龍溪中游牛鬥口南岸,發現了石油露頭(礦藏顯露在地面的部分,由此發現地底蘊藏的礦物,稱「露頭」,也可稱為「礦苗」),於是挖掘了一口深約三尺的油井,從事初步的開採,客家人邱苟來此開採石油,開啟了台灣開採石油的歷史。光緒3年(1877),清廷將油井收歸官辦,並自美國進口頓鑽鑽機一部,日產煤油(石油)一千五百斤,硫磺窟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口頓鑽的現代油井。日據時代,因大量開挖油井讓此處的採油事業達到最高峰,蜂擁而來的採油工人也讓小村落的夜裡熱鬧萬分,出磺坑因而有「夜香港」之稱。台灣光復後油源逐漸枯竭,然而近年來深層開採油氣的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原本沒落的礦區,因為湧現了大量的天然氣,而重現曙光。隨著油源日漸衰竭,出磺坑油井也逐步走入歷史 

民國七十年時在此設立油礦開發陳列館,後因參觀人潮湧現,於民國七十九年興建新館對外開放參觀,館中有測勘文獻、鑽井生產、油氣處理與海域探勘等主題展示館,還有珍貴的原油標本在這裡也看得到,並保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完整記錄了台灣的油礦探勘史。  歷經百年來的開採,現今仍是台灣天然氣最重要的產地,約佔全台45%,這個台灣石油發祥地,為公館鄉贏得「油氣之鄉」的傲稱。


補充:出磺坑是台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油礦開採地,在地質上屬於背斜構造,中央部位最高,兩翼向外傾斜,油氣就被封閉在背斜構造裡,靠油井將油氣取出。出磺坑背斜構造的兩翼是由軟硬不同的砂岩和頁岩互層組成。此地的地質構造、地層、古生物學的研究,在臺灣也是一個典型的地區,是學習地質學的人不可不來的地方!
    



20131229_105605.jpg
油礦坑陳列館 
20131229_110202.jpg
油礦坑陳列館 

20131229_111041.jpg
油礦坑陳列館 
 20131229_111100.jpg
隸屬中國石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的台灣油礦陳列館就位在出磺坑,民國七十九年興建新館對外開放參觀,館中有測勘文獻、鑽井生產、油氣處理與海域探勘等主題展示館,還有珍貴的原油標本在這裡也看得到,並保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完整記錄了台灣的油礦探勘史。
20131229_111152.jpg



第三站【汶水老街】午餐
汶水老街是苗六線前往草莓故鄉-大湖的交通必經之地,也是早期獅潭、泰安、大湖地區前往苗栗的交通樞紐與貨物集散地。台72線東西向快速道路通車之後,大量車潮不再從此湧入,汶水老街逐漸蛻變成為具有人文、藝術氣息的街坊市集,這裡有各式各樣的美食街坊、餐廳、風味小吃,同學可自行選擇喜愛的餐廳用餐。在老街有草莓蛋糕、草莓香腸,還有湯板條、湯米粉、乾麵、乾米粉、水晶餃、餛飩湯、貢丸湯、客家湯圓;還有更多客家美食等你來喔!


第四站大湖鄉【棋琦草莓園】
大湖鄉
大湖鄉原稱做馬凹、或巴價拉崎、Masranmo,咸豐六年﹝1855﹞銅鑼新雞隆庄人吳立傳,到本鄉西邊山區打獵受困,其姪吳定新聞訊趕到,無意間發現此地四面環山,中間成一個盆地,遍地茅花﹝老一輩的人說的茅園坪也就是指大湖﹞,隨風飄來如湖水拍浪,而取名為大湖(因為本地的地形是一塊大的河谷盆地,故有『大湖』之稱,客家語『湖』有指盆地之意)。咸豐11年新雞隆人組成金合成墾號亦將此地命名為大湖,光緒15年在苗栗設制時訂為大湖庄,日據時代設大湖郡,民國初期設大湖區署,當時的行政轄區還包括:現在的獅潭、泰安、卓蘭等四個鄉鎮。【大湖】之名即此底定延用至今。

大湖鄉山多田少,境內可耕地面積不多,居民多以農業為主,境內大安、汶水、大湖、南湖等河川,水量充足土地肥沃,適造林、果樹之栽培,尤其草莓為高經濟農作物,是大湖鄉之特產,草莓不只為帶來財富,發展出來的觀光果園形態更是休閒農業的範本。大湖草莓在大湖地區農會有計劃的改良新品種和全力宣導推廣,至今大湖全區及泰安淺山地區,農民於每年10月均開始栽種草莓。大湖草莓香甜度廣受消費者肯定與愛顧,全鄉種植面積約400公頃,有草莓故鄉的美譽。大湖所種植草莓的品種中以「香」最受歡迎,大湖草莓期從12月到隔年3月,元旦春節期間上市的草莓,風味最佳,是大湖採草莓最熱鬧的黃金時期。
此外桃、李、枇杷、梨、柑桔、柿子、苦瓜、甜玉米、桂竹筍之產量供應市場相作當大宗的農產品。主要特產有草莓、茶葉、桂竹筍、桃、李、蔬菜、甜玉米、生薑、高接梨。

棋琦草莓園(苗栗縣大湖鄉富興村水尾坪 苗62線往泰安溫泉方向1公里左側)

大湖草莓約在1958年引進,直到1982年引進適合鮮食的「春香」品種,並開辦觀光果園後才一戰成名,也使得大湖成台灣「草莓之」。大湖所種植草莓的品種中以「香」最受歡迎,大湖草莓期從12月到隔年3月,元旦春節期間上市的草莓,風味最佳,是大湖採草莓最熱鬧的黃金時期。

棋琦草莓園佔地廣闊,這裡四周群山環抱、依山傍水,位於苗62線前往泰安溫泉的入口。冬天進入草莓的盛產期,同學可自行採購。參觀草莓園,可了解台灣農業轉型為休閒農業相關議題。

 

第五站雪霸國家公園遊客中心(苗栗縣大湖鄉富興村水尾坪100)

雪霸國家公園於八十一年七月一日成立,是台灣第五座國家公園,位於台灣中北部,屬高山型國家公園。園區以雪山山脈為主軸,範圍涵括了新竹縣五峰鄉和尖石鄉、苗栗縣泰安鄉、台中縣和平鄉。雪霸國家公園位居臺灣島中北部的雪山山脈,區內高山林立,風景壯麗,由大安溪河谷海拔760公尺至3886公尺的雪山主峰,高差達3000多公尺,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園區範圍以雪山山脈的河谷稜線為界,東起羅葉尾山、西迄東洗水山、南至宇羅尾山、北抵境界山,總面積約為76850公頃,涵括觀霧遊憩區(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雪見遊憩區(苗栗縣泰安鄉)、武陵遊憩區(台中市和平區),以雪山、大霸尖山為主軸,雪霸國家公園內共有多達51座的高山型,屬於山岳之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即雪山大霸尖山的「雪」、「霸」兩字命名,這兩座山也是該公園主要的保護目標)全區高山林立、如大霸尖山、武陵四秀(品田山、池有山、喀拉業山)、雪山、志佳陽大山、大劍山、頭鷹山、大雪山等高度均在3,000公尺以上,其中雪山為雪山山脈最高峰,是台灣第二高峰。而大霸尖山素有「世紀奇峰」之稱,山容壯麗。其他的地形景觀如大甲溪峽谷地形、佳陽沖積扇與河階地形、環山地區環流丘地形、德基地區肩狀平坦陵地形、河川襲奪等。雪山、大霸尖山及聖陵線等崇峻高山及其自然地形景觀,蘊藏重要生物種類及族群,不僅有臺灣獨一無二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及觀霧山椒魚等保育物種,是一座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公園。 

植物資源方面,雪霸國家公園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103種,稀有植物61種,如台灣山薺、高雄柳、棣慕華鳳仙花(世界僅產於此)、南湖柳葉菜、管草蘭、松葉蘭等。另外翠池之玉山圓柏林是全台此類森林面積最大的,雪山主峰下之冷杉林及觀霧僅有之台灣擦樹純林極具保存價值。動物資源甚為豐富,發現有32種哺乳類動物,97種鳥類,14種爬蟲類,6種兩生類,16種淡水魚及89種蝴蝶,其中彌足珍貴的瀕臨絕種之動物如櫻花鉤吻鮭、台灣黑熊、帝雉、山椒魚及升天鳳蝶等。其中櫻花鉤吻鮭是全世界僅有的陸封型鮭魚,同時也是世界分布之最南緣的鮭魚,目前僅存於雪霸國家公園之大甲溪上游,更顯示其珍貴,而被譽為台灣國寶魚之首。目前業於七家灣溪兩側地區劃定為「櫻花鉤吻鮭復育保護區」,積極進行保育及復育工作。


管理處位在苗栗縣大湖鄉,管理處面積約九餘公頃,位於汶水溪西側低階地的上方,周遭景觀主要為丘陵環境。遊客中心內設展示室及視聽室,將園區地質、地形、動植物及人文景觀資源,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精彩的圖片畫面呈現出來,同學在這裡可以最短的時間瞭解國家公園概況。旁有八角形兩層建築,緊鄰生態景觀湖,視野極佳,並有簡易餐飲以及國家公園出版品展售,是休憩或閱讀自然的好場所。此次行程除了導覽外,還會觀賞相關生態影片。

   





村水尾坪(苗62線往泰安溫泉方向1公里左側)

4 則留言:

  1. 這篇文章是在說台灣的保護區.目的是要我們愛護自己的家園.j 102 28 謝武軒

    回覆刪除
  2. 我們的台灣有夠豐富10811

    回覆刪除
  3. 台灣真是太美囉。J103 06 李冠鋕

    回覆刪除
  4. 苗栗市個好地方31109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