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糠也能發電 開放民眾加盟的印度發電廠

印度日前的斷電事件導致6億7千萬人陷入黑暗,問題何在?目前位居主流的傳統集中式供電系統設備老舊、發電量供不應求,再生能源如太陽能發電系統,長期使用成本雖然較低,初始安裝費用卻可能讓一般家庭難以負擔。而印度政府擔心能源及食物價格通膨使政局不穩,給予以煤和柴油等化石燃料為主的火力發電大量價格補貼,卻忽視其對環境與人體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點亮鄉村的米糠電力

潘德(Gyanesh Pandey),出生於印度最窮的地區比哈爾邦(Bihar),這裡超過85%、約八千萬人口無法使用電力,謀生、求學等都遇到困難,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也與外界隔絕。

「我小時候因為電力不足而感到不如人,在大學時還被同學排擠」潘德說道。他學習電機工程、到美國求學就職,身為一名傑出、享有優渥薪水的工程師,生活如魚得水,「但當我回顧所有快樂與成就時,腦中總是伴隨一個呼喚-我知道我要運用自身專業、將光亮帶回比哈爾邦。」

辭掉美國工作的潘德,回到印度後遇到亞達夫(Ratnesh Yadav)、辛哈(Manoj Sinha)兩人。他們嘗試了一些新發明想改善印度電力問題,例如有機太陽能或生質能燈泡,但都無法將發明變成一門可賺錢的生意,回想起來,潘德說「那時我總覺得,能解決照明問題的是頂尖科技。」

直到他們發現,在比哈爾邦,當地農產品都有用途,甚至是水果殘渣也都拿來餵養動物,很少有廢棄物,米糠(稻米果實的皮層)是唯一的例外-每年有18億公斤的米糠從稻米製作過程中產生,而且毫無用處。他們便與印度政府的能源部門共同運用氣化技術,讓米糠在低氧環境中被加熱、釋放出氣體,這些氣體便能燃燒、推動發電機渦輪。

他們所成立的社會企業名為米糠電力系統(Husk Power Systems,簡稱HPS),在印度各地建造以米糠為發電來源的廠房,每小時可將50公斤的米糠轉換成3萬2千瓦的電力,提供500個家戶的用電量。1公斤的米糠售價不到1盧比,而將其轉化成電力的成本約80盧比(約新台幣50元)一個月,是煤油發電成本的一半,為鄉村提供更便宜、充足又安全的電力。

HPS電廠使用隔熱金屬線和竹竿作為電力輸送管道,且與政府能源部門合作,得到資金補貼,降低其固定成本。它移除一切不必要設計,讓電廠操作更簡單、更有效能,例如移除渦輪增壓器、或將過濾燒焦米糠與灰燼的機制從自動水濾系統改為手動轉軸。

加盟設廠,為鄉村賦權

一個HPS電廠平均可以服務二到四個村莊,HPS不在自家企業內雇人管理電廠,而是開放當地居民加盟成為電廠管理者,由每(數)個村莊自行運作電廠及收取電費,賦予其自給自足權利。

HPS提供訓練課程,教導加盟者如何操作電廠、以及增加產品組合價值,例如在登門收取電費時販售省電燈泡,提供居家檢查服務,甚至販售肥皂、食用油、小麵包等民生必需品。

HPS也看到「垃圾中垃圾」的商機,設立副業,將燒焦米糠與灰燼製成肥料、水泥磚或薰香材料,至今在印度有五個營運地點,雇用並提供500名婦女額外收入。

從2008年開始營運,至2011年,HPS已建造80個電廠、服務印度300個鄉村中的20萬人口,而且以每週新建造2-3座電廠的速度成長中,預計將於2014年於印度建造2000個電廠,同時將營運拓展到東南亞與非洲其他國家。這門好生意贏得許多社會創業比賽獎項,也得到了來自社會企業創投組織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與穀牌石油基金會(Shell Foundation)等資金支持。

很多時候,成功的創新並非來自新穎的大型點子,而是既有小點子們的匯聚、充分整合與執行。回顧HPS的商業模式-氣化技術、降低固定成本、雇用當地居民,沒有任何一項是空前絕後的,但當所有點子整合起來時,卻能提供鄉村地區更好的電力,促進就業與經濟發展、同時享受30%的利潤。潘德說,「有複製潛力的並不是HPS電力的傳輸,而是我們如何將現有技術應用到本土限制上、如何創造出一個能充分運用當地原料與人力的系統。」【取自社企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