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人口與都市

4課 人口與都市
4-1 中國的人口與組成
1.人口數量龐大

說明
結果
原因
清代中期以降:政治安定、外來糧食作物的引進,使糧產增加,促使人口大量成長。
一九五○年代初期:醫療衛生改善,死亡率逐步下降,人口快速增加。
一九八○年代,人口已突破10億。
解決方法
實施嚴格的計畫生育政策,目前,出生率雖然以大幅降低,人口成長趨緩,但因人口總數已多,每年增加的人口數量仍然龐大。

2.人口的組成:影響該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與國家競爭力的高低等。
類別
特色
說明
性別組成
男性多於女性。
受到中國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造成男女比例不均衡的人口結構。
年齡組成
幼年人口比例逐漸下降。
壯年人口比例大幅增加→中國勞動力供應源源不絕。
老年人口比例逐步上升。
人口金字塔形狀由低金字塔型,轉變成彈頭型。
教育組成
受教育的人口比例逐步增加。
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國中以下。
教育是影響人口素質高低的關鍵之一,目前中國整體的教育程度仍然偏低。

3.族群的組成與分布:有55個民族。
多元民族的組成因素:中國幅員廣闊,地形與氣候複雜,各地環境背景不同。
以漢族人數最多;少數民族則以廣西一帶壯族的人口數最多。
族群的分布
分布區域
分布原因
族群分布
東半部
地形平坦、氣候溼潤。
以農耕為主的漢族為主。
雲貴高原與
橫斷山脈一帶
地形崎嶇、交通不便。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區,如苗族、傣族等。
西半部
地處邊疆、鄰國眾多,居民接觸往來頻繁,民族多元複雜。
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東北地區
清代以來為滿族的狩獵、畜牧之地。
以滿族為多。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摔跤比賽
4-2 中國人口分布
4.中國人口分布:空間分布不均、密度大小懸殊。
以東北的黑河和西南的騰衝兩地連線為界。
影響人口分布的原因
區域
地形
氣候
經濟發展程度
東半部
地勢平坦、水源匯聚,利於農業發展,故人口眾多、密度較高。
位於季風氣候區,距海較近、雨水豐沛,利於農業發展,故人口密集。
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工商業繁忙、就業機會多,因而吸引大量人口移入,所以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西半部
地勢高聳、崎嶇不平,不利於農業墾耕,故人口稀疏、密度較低。
距海遙遠、乾燥少雨,因此人口稀疏。
河谷、綠洲等少數有水源的地方,人口較密集。
位居內陸、對外交通不易,工商業發展緩慢,故人口較少,經濟發展程度較低。


4-3 中國的人口問題與對策
5.中國人口問題與對策
問題
說明
對策
人口總數太多
優點:中國的勞動人力充足、消費市場廣大。
缺點:平均每人可使用的資源相對較少、糧食不足、就業機會缺乏、資源快速消耗、環境汙染等。
推動「一胎化政策」。
人口組成結構失衡
性別比失衡:自西元1990年後失衡現象擴大。
人口高齡化:幼年人口比例下降及平均壽命延長,使老年人口的增加。
調整一胎化政策的部分規定,並加強宣導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積極規畫老年福利制度。
人口素質偏低
各地投入的資源分配不均,使文盲人口眾多,以西南部偏遠地區最為嚴重。
普及教育、提高識字率。
人口
城鄉移動與問題
都市生活機能齊備,就業機會較多,吸引人口移入。
實施人口城鄉分隔政策,限制鄉村遷出人口。
一九八○年代以後,沿海地區因經濟改革開放,仍吸引大量鄉村人口違反政策進入。

4-4 中國的都市
6.中國的都市
特色
說明
快速的都市化
西元2010年都市人口比例已超過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
都市的分布不均
→東多西少
東半部:經濟開放主要集中區,沿海都市數量大幅增加,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與渤海灣沿海地區形成都會區。
西半部內陸地區:經濟成長緩慢,人口稀疏,都市相對較稀少。



烏克蘭親歐之路不好走

烏克蘭26日舉行國會選舉,從目前開票情況來看,親歐政黨確定獲得壓倒性勝利,現任總統波洛申科未來可望共組親歐聯盟,這表示,烏克蘭和俄羅斯將漸行漸遠,烏克蘭今後將更親歐,最終加入歐盟。
但烏克蘭的這條疏俄親歐之路肯定不好走。
從地緣政治來看,烏克蘭處於歐亞大陸中間,是俄國的基地,也是屏障。黑海長期駐紮著有「俄國海軍之母」稱號的黑海艦隊,更是俄國南進的跳板。隨著波羅的海三小國加入北約,俄國總統普亭將歐盟東進視為北約拓展軍事力量的手段,倘若烏克蘭真倒向歐洲,失去這塊最後屏障的俄國,將被迫直接面對北約的挑戰。
就經濟而言,烏克蘭與俄羅斯結盟已有三百多年之久,雖然烏克蘭已脫離俄國獨立,但兩個民族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各方面仍然密不可分。俄國是烏克蘭主要的能源供應國和商品銷售市場,烏克蘭在經濟發展上依賴俄國極深,俄國只要中止對烏克蘭的天然氣輸送,烏克蘭企業就會被迫停工,對烏克蘭的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烏克蘭目前積欠俄國15億美元的天然氣債務,美國曾宣稱要協助解決,但根本無力解決,而若處理失當,甚至可能觸怒普亭,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
童話故事中,賣火柴的女孩在寒冬中擦亮火柴,透過火光看見心裡編織出的美好,但火柴熄滅後,仍要面對殘酷的現實。冬季即將來臨,熱呼呼的政治議題碰上冷冰冰的經濟議題,再多的熱情恐怕也都要消融。烏克蘭人民擦亮了火柴,情感上親歐,但火柴熄滅後,回到現實的經濟層面考量,烏克蘭真的離得開俄國嗎

改造肯亞貧民窟 排泄物變燃料






第3世界國家的貧民窟衛生條件惡劣,處理排泄物更是一大問題,但日前肯亞引進創新環境科技,將排泄物聚集並轉化為可用燃料-甲烷,有效解決了非洲第2大基貝拉貧民窟的棘手問題。
《德國之聲》報導,肯亞首都內羅畢內的基貝拉貧民窟,是內羅畢市內最大、也是非洲第二大的城市貧民窟。根據估計人口在60萬至120萬之間,每公頃密度達2千人,全境占內羅畢市總面積不到1%,卻容納4分之一的人口,且居民處境大多極度貧困。
由於居民無法負擔各自的汙水處理設備,該地的非政府組織「Umande Trust」決定革新環境綠色科技和公共衛生。他們將日漸滿溢的茅坑改建成公共廁所,在新的沖水型公廁中,排泄物會被聚集至保存槽和生技處理器中,並在細菌作用下轉變為酸性物質,21天後聚集在排泄物表面上的液體會變成甲烷,供給公用廚房或賣給居家做燃料使用。
該公司表示,目前肯亞已有72處採用此技術,而且未來兩年內還會再擴建另20處。「一家六口一個月內花在此生技能源上的金額低於4美元(約新台幣120元),而木炭燃燒卻需花費100美元。」他說,與木炭相比,生技轉換的能源明顯便宜很多。
兩名28歲的當家女性也表示,當降雨季節木炭的價格會翻倍,且供應量少,但沼氣能源是廉價且易得的,在沼氣中心就可取得。對當地社區來說,沼氣能源擁有雙重好處,除了提供廉價能源,衛生條件也改善許多,「Umande Trust」計畫負責人易卜拉欣表示,一些傳染病的比例已有顯著下降。【取自台灣醒報】

法國居大不易! 40萬法國人移居英國

法國是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但失業率超過10%,加上總統奧朗德採取課徵重稅作法,導致不少法國人出走海外,只隔一條海峽的英國,境內就有40萬法國移民,待在倫敦討生活的法國人口之多,也讓倫敦被戲稱為是法國的第六大城市。


法國經濟有多差,答案在倫敦街頭,這家法國餐館老闆,原本在巴黎開店,但法國景氣差錢難賺,寧願收攤跑到倫敦重新開始。

法國餐館老闆阿拉里:「如果你只是領薪水的上班族,會沒什麼感覺,但一旦你是老闆差別就大了,你要開店要找店面、要找資金、要找人,很曠日費時。」

法國總統奧朗德想救經濟,開徵高達75%富人稅,結果法國老闆大出逃,海峽對岸的英國,統計就有40萬法國人,倫敦還被戲稱是法國第六大城市。

半島電視台記者:「官方統計約有160萬法國人住在海外,真正數字可能還要再多2倍。」

法國稅率高,連創業想跟銀行貸款很難,重點是失業率破10%,薪水和工作機會都不如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教授菲力浦:「在法國創業的稅賦很高,金融市場又受高度管制。」

為了溫飽,法國人只好離鄉背井,到海外討生活。旅居倫敦法國人:「如果你努力工作,待在法國很難努力就有回報。」

難怪這位住在倫敦的法國麵包師傅,說自己毫不後悔出走,因為待在家鄉,看不到希望。
【取自TVBS新聞】

近9成非天然 阿爾卑斯山河流健康亮紅燈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研究報告《拯救阿爾卑斯山河流》,阿爾卑斯山的河流中,只有10分之1足以維持水資源的供應和因應氣候變遷。報告指出,當地河流生態只有11%為完好,其他89%則因人為改道或興建水力發電廠而明顯受創。
阿爾卑斯山第一份河流健康報告 只有340公里合格
這是第一份針對阿爾卑斯山河流健康狀況進行的綜合性研究。研究發現,大阿爾卑斯山水源系統中,只有340公里的生態是完好的,而有2,300公里為人工支流或是經過大幅改造。
「健康的河流、濕地和氾濫平原是提供乾淨水源和防洪的重要生態,攸關人類生計。此外,健康的自然河流也是對抗氣候變遷的要件之一。」WWF歐洲阿爾卑斯水源計畫主任Christoph Litschauer說。
阿爾卑斯山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水塔,供養8個國家1千4百萬人,有提供家庭和灌溉用水、糧食、漁業、能源、工作機會和娛樂休閒等功能。
該研究由維也納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執行,評估阿爾卑斯山57,000公里河流的現況,定義出水力發電廠不該興建的地點,並針對未來的河流復原計畫提出建議。阿爾卑斯山增溫已達2℃ 全球最高
阿爾卑斯山雖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山脈生態系統之一,仍有許多未開發之地,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區。「許多電廠水壩位於保護區或未受汙染的河流上,如斯洛維尼亞的索查河和奧地利的伊薩爾河,反保護之道而行。河流不止是電力來源,還有許多其他生態功能。」Litschauer說。
除了水壩和河道工程外,阿爾卑斯山河流的河床也多被轉向至農地和都會區,減少了疏導洪水的天然能力。
有鑒於過去幾年歐洲發生數次嚴重且耗費龐大成本的水災,WWF特別強調水生態系統韌性的重要,呼籲政府規劃保護和重建河流的行動。
報告指出,阿爾卑斯山河流也受到氣候變遷威脅。根據另一項奧地利政府委託WWF進行的研究,阿爾卑斯山氣溫增加幅度比全球其他地方都要大,過去200年已上升2℃,遠比全球平均0.85℃要高。【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逃離政治迫害 羅興亞人卻成人球






為了躲避國家政治迫害,緬甸境內的少數民族羅興亞族近8千人連日逃離緬甸前往鄰國。羅興亞人由於宗教原因,一直與周邊的佛教民族格格不入,過去數年內數度被佛教徒族群攻擊。他們離開緬甸前往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但同樣被驅逐出境,或落入人口販子的手中。
《德國之聲》報導,生活在緬甸西域沿海若開邦阿拉干地區的羅興亞人,是緬甸的穆斯林民族,截至2012年約有110萬羅興亞人在緬甸生活。但他們卻受以佛教為主的緬甸政府迫害,不僅強迫他們登記成「孟加拉公民」,甚至限制其自由,或在登記後以「非法移民」為由驅逐出境,就是不承認有「羅興亞」民族的存在。
在政府與其他宗教民族迫害下,若開邦穆斯林社區的羅興亞人已有8千人乘貨船離開緬甸。以改善羅興亞人人權為宗旨的「阿拉干計畫」執行長克里斯里瓦表示,自10月15日起,每天約有900人乘船出走。
2012年若開邦爆發教派暴力衝突,導致數十萬人流離失所,當時獲得國際關注,但因資格不符,聯合國難民署難以介入。據聯合國統計,過去2年內已有8萬6千多人逃離緬甸,許多人前往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但卻同樣被驅逐出境,或落入人口販子手中。
2013年4月也傳出載滿150名羅興亞難民的貨船,因海上氣旋在緬甸外海沉船的事故,造成50人失蹤的慘劇。「人權觀察」組織與國際間也多次關注羅興亞人議題,並抨擊緬甸政府政策。【取自台灣醒報】

APEC在即 北京又中霾伏

過去2天北京「天昏地暗」,因為又中「霾伏」!這是10月以來第3次霧霾,大陸官方再次發布空氣重度汙染警報。面臨接下來11月的APEC會議,北京政府公布包括141家企業停產減產等措施,希望能減輕「霾情」。
8日至11日,北京遭遇今年下半年以來影響時間最長、範圍最廣、強度最大的一次空氣重汙染,官方先後發布空氣重汙染黃色及橙色預警。18日至20日,北京再度陷入「霾伏」,官方發布藍色預警。
而在24日,北京遭受本月第三次空氣重汙染,昨天一大早灰霧濛濛、不見天日,民眾驚呼,「這不是天黑,是霧霾!」官方先發布藍色預警,後因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接近每立方公尺300微克,下午提高至黃色預警;河北石家莊PM2.5濃度更一度飆到每立方公尺近600微克。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指出,「北京歷年11月上旬的氣象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發生空氣重汙染的機率很高。」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年會暨領袖會議將在11月登場,北京根據APEC會議期間空氣質量保障方案,將在11月3日至11日實行機動車單雙號行駛、停駛七成公務車、部分燃煤鍋爐停產、141家空汙排放重點企業停產限產等措施。
APEC會議期間,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東、山西將每日會商空氣品質,而北京環保和氣象部門從今天開始,啟動APEC會議期間空氣品質即時預測預報機制,即時預測未來7天空氣品質,並預報未來48小時詳細情況。【取自中時電子報】

南海海事紛爭 越南尋求印支持

南海海事紛爭 越南尋求印支持

(法新社新德里27日電) 越南媒體今天報導,越南總理阮晉勇尋求印度支持解決南海領土紛爭。越南與亞洲大國中國大陸關係轉壞,阮晉勇此舉在試圖加強區域聯盟。
抵達印度訪問兩天的阮晉勇,明天將會晤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越印兩國因為領土紛爭與大陸關係緊繃,他們預計將討論加強區域聯盟。
北京與數個東南亞國家都聲稱擁有南海主權,越南強烈反對大陸在南海島鏈建設跑道與軍事基地。
阮晉勇告訴印度新聞信託社(Press Trust ofIndia):「越南希望身為區域與全球強權的印度,能積極支持相關各方,和平解決所有爭議。」這段訪談今天刊出。
他說:「這將有助於維護和平、穩定、海事安全與東海的航海安全與自由。」
中國大陸5月在西沙群島附近爭議海域部署鑽油平台,在越南引發致命反中暴動,大陸與越南關係降到數十年來最低點。
阮晉勇告訴印度新聞信託社,他「將持續允許印度等國船隻」造訪越南。1個月前,大陸要求印度海軍船艦離開越南外海,聲稱這是「中國水域」。(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敘國難民悲歌 20萬兒童淪勞工

敘國難民悲歌 20萬兒童淪勞工

國際組織在黎巴嫩的難民營內辦學,打擊童工制度,將孩子帶回教室。(photo by DIFD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國際組織在黎巴嫩的難民營內辦學,打擊童工制度,將孩子帶回教室。(photo by DIFD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敘利亞內戰至今已第3年,使敘利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難民國家,如今有20萬難民兒童為了生活,淪落為童工,甚至導致兒童公安致死率攀升。為此,國際組織積極介入,在難民營辦學,或將難民兒童送入當地小學,希望藉由教育改善他們的處境。
《獨立報》指出,他們在建築工地、豆子園、馬鈴薯園擔任廉價勞力,最年輕的孩子不過5歲。年僅11歲的阿布杜拉與父母同住在工地附近的帳篷,白天到工地幫忙賺外快,上週阿布杜拉因為誤食一顆螺絲釘而導致破傷風,沒有錢負擔醫療照護的情況下,小小生命不幸流逝。
【200多萬難民】據統計,目前已知有200多萬難民逃亡鄰國,預計今年底前會增加至近400萬人,其中又以黎巴嫩人數最多,其次是土耳其、約旦、伊拉克和埃及。根據國際特赦組織提供的數據,97%以上的敘利亞難民群居於這些阿拉伯國家中,而難民人數更讓黎巴嫩和約旦人口分別增長19%和9%。
其他有不少難民兒童不是因為戰爭失去雙親,就是因為父親留在敘利亞打仗,不得不在小小年紀負擔家計。他們沒有受教機會、缺乏基本對生活的知識,必須從事苦力來換取金錢,即使戰後回到家園,也只能繼續從事最低賤,低知識水平的工作。
不僅如此,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營中出現了一種叫做「shawish」的惡性制度,少數握有資源者向地主國(黎巴嫩、約旦等)租賃農地、購買必需品,強制難民必須繳納一定費用才能換取基本生活所需。就算在難民營使用電燈、電視也都須繳交基本費用,每個月至少要60歐元才得以生活,讓難民的生活更加困苦。
【毀了下一代】黎巴嫩的NGO組織Beyond得知消息後開始與聯合國難民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合作,在黎巴嫩的難民營內辦學,打擊童工與Shawish制度。Beyond創辦人亞希說,「他們的家園已經被毀了,我們不能再毀了下一代。」
世界宣明會也在約旦的難民營提供當地兒童教育,除了阿拉伯文外,還有英文、法文;約旦政府也允許他們與當地兒童一起受教育。但該會經理沙特拉指出敘利亞兒童難民在教育上所面對的挑戰不只是當地教育設施不足,很多孩童還有嚴重的戰後心理創傷,以及在異地受教育所面臨的語言障礙、校園霸凌等問題。

第四單元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天氣
    天氣是指某一地區在【1 】時間內的大氣狀態。如:風和日麗、萬里無雲。
(一)     天氣要素:用以表示天氣的要素包括:
1. 氣溫
(1) 定義:大氣的溫度。
(2) 單位:單位為【2攝氏℃ 】和【3華氏℉ 】。
(3) 影響:高度愈高,氣溫愈【4 】;緯度愈高,氣溫愈【5 】。
2. 降水量
(1) 定義:降水的多寡,包含雨、雪、【6冰雹 】等。
(2) 單位:通常以【7毫米mm 】為單位。
(3) 類型
降雨
類型
8地形 】雨
9鋒面 】雨
10對流 】雨
圖示
成因
潮溼氣流受山地阻擋,沿山坡上升,空氣降溫,水氣凝結後,造成降水
冷、暖氣團相遇,形成鋒面,較輕的暖空氣沿著鋒面上升,造成降雨
夏季高溫,大氣對流旺盛,至高空冷卻後,水氣飽和而凝結降水
特性
迎風坡多雨,背風坡乾燥少雨
雨區寬廣,歷時很久
雨勢強度大、雨時短、雨區小
 
3. 氣壓
(1) 定義:地表上單位面積所承載的空氣重量。
(2) 單位:通常以【11百帕hPa 】為單位。
(3) 影響
A.   海拔高度愈高,空氣愈稀薄,氣壓也就愈【12 】。
B.   同樣海拔高度
a. 氣溫較高,空氣膨脹上升,形成【13 】氣壓,易成雲致雨。
b. 氣溫較低,空氣收縮下沉,形成【14 】氣壓,天氣晴朗穩定。
4. 風向、風速
(1) 風的定義:氣壓差異帶動空氣的流動,由【15 】氣壓往【16 】氣壓的水平流動。
(2) 風速是指空氣流動速度,以公尺 / 秒(m / s)或公里 / 小時(km / hr)為單位。
(3) 風向是指風的【17來向 】。
(二)天氣預報
1. 資料收集
(1) 氣象局在各地設置【18氣象觀測站 】,每天定時觀測並加以記錄各種天氣因子的狀況。
(2) 從氣象衛星接收訊號製成衛星雲圖;並在同一時間內收集數百個觀測站的資料,輸入電腦製成地面、高空等天氣圖,進一步預報天氣。
(3) 氣象局的天氣預測圖,通常以【19地面天氣圖 】的方式呈現。
2. 鋒面類型

冷鋒
暖鋒
滯留鋒
圖示
內容
冷空氣移向暖空氣所形成的鋒面。
暖空氣移向冷空氣所形成的鋒面。
當冷、暖空氣勢力相當時,鋒面移動慢,近似停滯的鋒面。
 
 
3. 預報項目
(1) 一般項目:當日天氣預報、一周天氣預報等。
(2) 特殊項目:漁業氣象預報、全球各主要都市天氣預報等。
 
第二節 氣候
 
1.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1 】時間的天氣平均狀態。例如:四季如春、冬暖夏涼。
2. 氣候資料的專有名詞
(1) 日均溫:一天中進行氣溫觀測的平均值,依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每隔【2 】小時進行一次地面氣象觀測。
(2) 月均溫:一個月中每天日均溫總和的平均值。
(3) 年均溫:一年中每個月月均溫總和的平均值。
(4) 年溫差:最暖月均溫與最冷月均溫的差。
(5) 年雨量:一年中每個月降雨量的總和。
 
第三節 臺灣的氣候
(一)影響臺灣氣候的因素
1. 緯度
(1) 影響:造成【1氣溫 】高低不同的最基本因素。
(2) 實例:因【2北回歸線 】通過臺灣南部,北部氣溫較南部【3 】。
A.   回歸線以北為【4副熱帶 】氣候。
B.   回歸線以南為【5熱帶 】氣候。
2. 季風
(1) 定義:季風是指主要風向隨【6季節 】交替而變換方向的現象。
(2) 風向:冬季盛行【7東北 】季風,夏季盛行【8西南 】季風。
3. 地形
(1) 影響氣溫:同緯度地區,地勢較高的山區,氣溫較平地【9 】。
(2) 影響雨量:同一地區,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例如:
A.   冬季【10東北 】季風經過海上,夾帶豐沛水氣,在【11北部 】迎風坡上因地形抬升形成【12地形 】雨,使得冬日陰雨綿綿。
B.   背風側的【13西南 】部則雨量稀少,形成乾季。
(二)臺灣的氣候特徵
1. 氣溫特徵
(1) 從年均溫等溫線圖可以看出~臺灣的氣溫受【14地形 】的影響大,山區的氣溫較平地低。
(2) 從一月(冬季)等溫線圖可以看出~
A.   山區的氣溫明顯較平原地區【15 】。
B.   臺北的月均溫約在【16 1416 】℃,高雄的氣溫約在【17 1820 】℃,可知:
北部氣溫較南部氣溫【18 】,主要是受到【19緯度 】影響。
 
(3) 從七月(夏季)等溫線圖可以看出~
A.臺北和高雄的月均溫約在【20 2830 】℃,全島普遍高溫。
B.21山區 】因地勢較高,氣溫較低。
2. 降雨特徵
(1) 平均年雨量:超過【22 2500 mm,總降雨量充足。
(2) 降雨時空分布不均
A.   空間分布
a. 受到【23地形 】的影響,山區雨量多於平地、離島。例如:【24澎湖 】群島因地勢低平,無法攔截水氣,雨量僅1500mm,為全臺雨量最低地區。
b. 受到【25東北 】季風及地形影響,北部雨量多於其他地區。
B.   時間分布
a. 全島大致呈現【26夏雨冬乾 】的特徵,季節分布不均。
b. 北部因迎【27東北 】季風,冬雨較多。
 
第四節 臺灣的氣象災害
(一)寒害
1. 成因:冬季時,源於蒙古或西伯利亞【1 】氣壓區的的冷氣團南下,平地氣溫驟降,俗稱「寒流」。
2. 影響:低溫使農作物和【2養殖 】魚類凍死,造成嚴重損失。
(二)旱災
1. 成因:降雨季節分布不均,尤其是【3西南 】部,冬季進入乾季後,必須依賴雨季儲存在【4水庫 】的水源。
2. 季節:5冬末春初 】的乾季末期,經常有缺水問題。
3. 影響:民生用水、農業生產和工商業經營皆受影響。
(三)水災
1. 成因:在雨季時,因短時間內降雨過多而造成水災。
2. 季節:常發生於56月的6梅雨 】季節,及夏、秋兩季【7颱風 】來襲時。
3. 影響
(1) 雨量累積過多會引發【8土石流 】及各都會區嚴重淹水,造成災害。
(2) 颱風帶來的強風及豪雨,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3) 梅雨、颱風帶來的降雨是水資源的主要來源。
     天氣、氣候
項目
定義
時間
實例
天氣
一地冷熱、晴雨等大氣現象
短時間內的綜合狀況
狂風暴雨、陽光普照、山雨欲來風滿樓
氣候
一地天氣的平均狀態
長期的平均狀況
「基隆雨、滬尾風、臺北日、安平湧」、竹風蘭雨
     降雨類型
降雨類型
地形雨
鋒面雨
對流雨
圖示
地區實例
北部冬季迎風坡多雨
56月的梅雨季節
夏季午後的雷陣雨
     影響氣候的因素
現象或實例
影響因素
冬季時,基隆、臺北的平均氣溫較高雄、屏東低
緯度
玉山、合歡山冬季和夏季氣溫均較平地低
地形
澎湖群島全年降雨量少
地形
冬季時,東北部地區(基隆、宜蘭等地)迎風坡面雨量較多
季風
西南部冬季有明顯較長的乾旱期
地形、季風
     氣候類型
類型
分布
風向
氣候特徵
副熱帶季風
北回歸線以北
冬季:å
夏季:ä
冬季氣溫較南部低,無明顯乾季,全年降雨平均
熱帶季風
北回歸線以南
冬季:å
夏季:ä
乾、溼分明,冬末春初易造成乾旱,全年氣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