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庄部落有雷神更有雷女

台╱灣╱趴╱趴╱走-南庄部落有雷神更有雷女

中國時報【黃麗如╱苗栗報導】
很多人走過苗栗南庄老街、晃過吊橋、吃了南庄麵,但卻不知道南庄是賽夏族重要的聚落之一,雷神的女兒雷女在此開啟了賽夏族的農耕傳統。在春雷陣陣的季節,暫且放下紅得莫名其妙的雷神,走一趟南庄、跟著雷女留下的印記,認識鮮少人知曉的南庄部落故事。(黃麗如)
根據賽夏族的傳說,過去賽夏族以打獵維生,雷神認為靠狩獵無法有穩定的糧食來源,於是派女兒教賽夏族人種小米,因此雷女象徵著賽夏族的大地之母。
在南庄老街上剛開幕的「雷女糧行」,是南庄返鄉青年黃士修結合同好開的友善土地空間,單聽命名就知道這是一家很有在地故事的店。
雷女糧行傳遞賽夏故事
黃士修說:「南庄雖然是苗栗的觀光景點,可是在這條老街上卻感受不太到賽夏族的文化,我們想藉著這家店訴說苗栗在地的故事,以及賽夏族的故事。」
剛退伍的黃士修不同於同學們都往城市發展,他選擇返鄉照顧農地,他說:「小時候和爺爺在田裡工作的日子是很深刻的記憶,和土地緊密的工作,讓我覺得安心。」他長期關心農業發展,堅持栽植無毒、有機的農作,也不斷和同理念的農友串聯,他笑著說:「因為要務農,所以雷女糧行只能周末假日營業,平日老闆們要下田。」
糧行的入口貨架上,有黃士修自己種的橘子製成的果醬,旁邊則是自己栽植的「全德米」,他說:「這個米的命名是取自我爺爺和父親的名字,他們對土地的態度讓我堅持要在農業這條路上打拚。」米包裝旁釘了一張照片,是去年颱風時拍攝的農田,黃士修的稻田腰桿挺得直直的對抗颱風,而他隔壁的稻田已倒成一片,有機稻田的生命力,不言而喻。
走進雷女糧行的老房子,則是客家風和賽夏風交織的文化空間,屋內的牌匾寫著:賽夏神話殿堂。牆柱上有老鷹的羽毛、牆上有玉山的彩繪,黃士修指出,每到周末,賽夏族的夥伴武茂會在這裡講故事,老房子內的裝飾就是一個故事屋,引領旅人認識賽夏族。
老房子的二樓,是二手書與CD交換的閱讀空間,黃士修希望日後可以成為周邊小朋友放學後來做更多互動的文化空間。不同於台灣老街總是賣雷同的紀念品、小吃,雷女糧行在南庄開創出新的文化風格,真誠分享在地的故事。
御首原工房傳承雷紋印記
雷女還留給賽夏族一個重要的部落印記雷紋「卍」,這是兩條閃電的標記,亦成為賽夏族編織工藝上的重要圖騰。
在老街上的御首原工房,即是認識賽夏編織工藝的好據點,工藝家章若涵所製作的傳統服飾上可以看到「卍」圖騰,在紅黑白的線條間呈現賽夏服飾、包包、背帶等精緻的設計。
除了製作服飾,章若涵還擅長藤編,用黃藤製作出矮靈祭重要的道具—臀鈴。從事工藝製作二十多年的章若涵說:「臀鈴背在腰上其實很沉重很辛苦,但矮靈祭時,我們可要穿戴著臀鈴搖好幾個小時。」
原本沉重的臀鈴在章若涵的巧思設計下,成了輕巧的飾品,甚至當成耳環。她笑著說:「部落的圖騰給我源源不斷的靈感,賽夏神話是我們每個藝術家的靈感來源。」
在章若涵的帶路下,我們走訪了在東河的「瓦祿文化館」,文化館匯集了部落藝術家的作品,展現賽夏、泰雅、客家和諧的美好生活氣氛,南庄在地的工藝之美,都在這前身是警察局的古老空間裡呈現。
太陽有腳織出泰雅新風情
除了賽夏族用雷紋演繹部落的故事,南庄另一大族群泰雅族則用織布織出絢爛的南庄文化。在石壁耕耘染織工房多年的林淑莉,近期將泰雅織布導入更時尚、生活的一面,成立文創品牌「太陽有腳」。
林淑莉說:「泰雅族女人是天生的織女,我們的工作坊不只傳承傳統的織布技藝,還要開創新的格局,讓更多人認識泰雅之美。」林淑莉是嫁來南庄泰雅部落才開始學織布,她笑稱以前在部落裡,女人不會織布是沒有地位的,透過技藝精進與文化採集,讓她的織布作品有豐富的泰雅故事性,也兼具現代性。
她指出,手織的可貴就在於每件衣服、披肩都是獨一無二,你也可以在線條中看到編織者的心意。
(黃麗如)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