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轉骨」 綠色生產是利基!

做為出口導向的國家,自由化是台灣無可迴避之路,在萊克多巴胺美牛開放後,美豬議題已兵臨城下。但貿易自由化,農業往往首當其衝。要如何減少從業人員衝擊、讓產業站穩腳步,是台灣即將面對的重大挑戰。
其中,養豬產業因為是高汙染農業,轉型綠色生產乃是因應自由化的關鍵目標,輔導業者利用豬糞尿產生的沼氣發電,或許是政府可以推動的方向之一
世界主要畜產國家,德國、丹麥、英國、紐澳,應用沼氣發電早已行之有年,增加多元使用,更不必再進口昂貴的肥料。
不過相較溫帶國家,台灣無論是氣候、法規,均大有不同,或許還有許多技術尚待克服。且國內平均電價是二到二點三元,沼氣發電收購電價是二點八一元,相差不到一元,也還難成誘因。
養豬業在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低價進口豬肉,「綠色」豬肉是一大利基。政府可以扮演的角色,是讓養豬業走向環保化,除了生產優質豬肉,也還應凸顯綠色生產,才能提升競爭力,讓國人吃到更好的本土豬。
但養豬業要成為綠色產業,職權分屬農委會、環保署、經濟部與地方政府,當中涉及法規鬆綁、電價誘因,都須各部會合作,讓養豬業「轉骨」,才能在自由化的浪潮下站穩腳步。


美豬要叩關 豬農喊話:盼啟動2次離牧  
屏東縣有一百四十七萬頭豬,豬隻排泄物一直是豬農的大麻煩,養豬業者透過沼氣發電,創造豬糞新價值。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美豬叩關、產業萎縮,中華民國養豬協會有感近十年競爭力不足,近日完成「養豬產業白皮書」,建言五大策略,希望政府幫忙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也希望農委會能夠比照十六年前,啟動二次離牧,讓想離開產業的豬農有「退場機制」。
當時就是第一次離牧計畫執行者的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天看完白皮書,明確表示「離牧不可行」。他說,當時國內是面臨口蹄疫、WTO雙重打擊,且政府不斷在做產業提升政策,今年五月更將比照雞肉,禁止冷凍、冷藏豬混充,已非常強烈支持養豬業。
農委會首次離牧是在一九九八年,當時國內爆發口蹄疫,加上台灣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任畜牧處長的陳保基,在豬肉無法外銷、又要進口的情況下,耗資近一百億元推動離牧,輔導豬農轉型、離開產業。
這十年來,養豬業持續萎縮,不論是養豬場或是養豬數都呈現下滑趨勢。養豬協會去年委託台大農經系教授陳政位、農委會前副主委黃欽榮規畫白皮書,要求官方正視養豬產業競爭力落後,報告摘要已在上月刊登於中央畜產會刊物,協會將評估時機遞交農委會。
養豬協會理事長楊冠章說,養豬產業面臨困境,卻得不到政府明確產業計畫支持,讓大家對未來感到茫然。黃欽榮則說,產業萎縮、人口老化,加上貿易自由化成為趨勢,研擬五大策略提升競爭力。
五大策略包括:提高養豬生產效率、降低養豬生產成本、穩定豬價及提升運銷效率、辦理第二次離牧、研擬相關重要配套措施。盼藉此提高母豬繁殖率、育成率,以及確保飼料價格,並輔導大型養豬場沼氣發電、建立養豬總量管制。
關於離牧,協會希望優先放寬養豬場土地變更,輔導養豬場停養、給予補償,並輔導離牧不離農者,轉至設施栽培;再透過配套措施,鼓勵青年農民承租欲離牧的養豬場;並希望開放農業外勞。
陳保基強調,競爭力不如國外是事實,但從加入WTO至今,產業觀念改變太少,與其凡事要靠政府補助,倒不如自己提升競爭力,與企業結合,提高獲利、年輕人自然會進來,「該改變的是心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