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岸線水泥化 重創海陸生態

早年台灣因為經濟發展,地方政府蓋的許多漁港也因為大量水泥化,讓浮游生物和魚群沒有棲息空間,間接導致漁獲量減少,如果國家再不訂定《海岸法》,恐怕台灣海岸的美景只能在電影裡看到了。
才剛從近海返回港口,漁工們奮力地將一整桶漁獲倒在水泥地上等待分裝,被捕撈上岸的章魚有大有小,還混雜著冰塊和泥沙,這趟出海整整5天,經濟價值最高的大蝦不見蹤影,能撈到的漁獲少得可憐,讓漁民心中滿是無奈。
漁民:「不夠油錢,賺一點點而已,(每公斤)35元而已。」記者:「35元而已喔,哇!這麼少。」漁民:「討海人就是這樣啊。」
把撈到的章魚堆成兩座小山,先靠人力挑出雜魚後,再放進塑膠箱一一秤重,接著搬上冷凍貨車,直接運往食品加工廠,這趟出海補撈的章魚總共400多公斤,每公斤只賣35元,但光是油錢加工資,漁老闆就得掏出20萬,僅僅拿回1萬多元,根本不敷成本。
雖然這處港口已經轉型拚觀光,但好處呢?漁民似乎感受不到。漁民:「沒有幫助啊,這個漁獲都送到台北去啊,去台北中央市場賣啊,消費,這邊從來沒有在消費。」記者:「很少就對了?」漁民:「對對對。」
漁獲量變少,漁村文化消失,觀光漁港的賣點又走不出特色,吸引力自然下降,但造好的漁港無法回填,浮游生物和魚群產卵的家變成一道道水泥堤防,漁民抓不到魚,生態也回不去了,變成產業、環境雙輸的局面。
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執行長林意楨:「好像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比較強、堅固,可是問題就是說,我如果海岸、海底基礎被沖刷掉了以後呢,就像我們很多堤防基礎被沖下來,那個細顆粒就被吸走了,吸走了就變中空以後就垮下來。」
海洋資源匱乏,除了因過度捕撈,不當開發更是兇手之一,台灣長達1500多公里的海岸線,超過5成都被水泥化,天然形成的海岸線剩不到45%,西部海岸更是全面失守,人工化比率高達95%以上,其中光是漁港就多達255處,等於平均6.96公里就有一座,密集度全球No.1,放眼望去,海岸邊盡是消波塊和水泥防波堤,但真能保護家園嗎?專家提出質疑。
林意楨:「消波塊,或者是防波堤,或者是堤防,這些擋土牆,這些東西呢,都會造成一個我們叫做反射效應,反射波的影響會造成沖刷,所以海岸線會變得越來越陡,越來越陡,當然那你陸地上的防護就會越來越艱困。」
看到迫切的海洋危機,政府已陸續拆除人工設施,但專家指出,未來漁港更該積極轉型,進行多元規劃,亡羊補牢。海洋大學海洋資源管理所長邱文彥:「將來這些漁港是不是可以變為一個人造的潟湖,人工的潟湖重新去復育海草床,或者復育珊瑚礁變成漁業資源的培育地區。」
專家建議,漁港除了走向觀光,其實也能打造成人工潟湖進行生態復育,或改作教育用途,但最根本的問題是,少了海岸法撐腰,讓政府部門只能各行其是,河川局管轄河口、堤防,林務局負責海岸造林,另外還有國有財產局和地方政府在海岸管理上互踢皮球。
海洋法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能達到保育目的,劃出魚類覓食區、產卵區,確保資源永續,有了海洋法,對抗氣候變異的工程於法有據,進行多元目標利用時也才能統整規劃,而非亂無章法。
邱文彥:「海岸的部分應該怎麼去做規劃利用,它必須要先統合,所以海岸法有保育、有防護、有永續利用這3個部分,我們希望大家能夠支持,讓台灣的海岸能夠朝向一個有秩序而且永續的發展。」
海洋資源正在消耗殆盡,如果再無積極作為,這片空拍的美景恐怕只有在電影裡才看得到了。
【取自TVBS】2013/1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