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 百姓食解放噴香


舌尖上的中國 百姓食解放噴香


作者: 林欣誼╱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0月30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由中國大陸央視製播的大型飲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耗費近一年深入中國大江南北拍攝,今年五月在央視播出後轟動中國,引起回響,七月也已在台灣公共電視播出。摘取紀錄片精華而成的同名書籍,近日在台出版。


書中依照影片七集的脈絡而分章,以鄉野民間難以復見的採集與食品製作技藝出發,從天然的食材、主食文化、醃漬發酵,談到各地飲食風貌等,呈現中國各族群令人嘆為觀止的豐富飲食文化。


飲食作家韓良露表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聰明地抓到一個大方向,那就是呈現「地大物博百姓食」。影片聚焦於風土、食物與常民的關係,談的是大菜和粗食;頌揚的不是餐廳和廚藝,而是花很多苦力、只能賺一點錢的勞力階級,比如採松茸的雲南少女,或一年得出門好幾個月、以密集勞動換得全家生計的挖藕工人等,因此能夠贏得共鳴。


她分析,這部紀錄片造成轟動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經過十年來的富裕,越來越多家庭不開伙,外食比例偏高,「『百姓食』已經慢慢消失在中國的富裕和驚人的消費力中,因此家常菜才能成為懷舊。」


這部片重新喚起民眾的鄉愁,體會中國飲食真正的美味在土地,也給過去廿年在經濟發展下成為弱勢的勞工階級一個肯定的位置。


韓良露回溯一九四九年後,中國的飲食文化先經過文革的截斷,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又太快插枝,因此發展受破壞,但民間的「伏流」一直存在,當壓抑解除,這些埋藏在家家戶戶中的飲食記憶就會很快復甦,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國》如今能大鳴大放的原因。


但她也坦言,台灣觀眾很容易感覺到《舌尖上的中國》情感有餘,然觀察與批判性不足。例如弔詭的是,片中歌頌百姓用苦勞方式維持的飲食傳統,卻不談保存的困難,但是當百姓熱情洋溢地蜂擁去購買這種傳統食物,它就被破壞了,「當客人變多,你還能老老實實地用傳統慢工做豆腐嗎?」換句話說,這部片像首輓歌,「中國正同時在舌尖上消失。」


反觀台灣,韓良露認為,若說大陸的飲食與飲食書寫是「大而富」,台灣則是「小而美」,不能用同一標準看待,「既然台灣如何也寫不出大陸偏鄉僻野中保存上百年的手工活,我們也不可能往回走,便只能向前,朝更精緻細膩的方向發展,才能找回台灣的優勢。」




  • 留言者: 20529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2-10-31 21:12:21
真的建議大家別太常吃外食,對身體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