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再現 台博館推賽德克文物展


勇者再現 台博館推賽德克文物展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9/04 05:30 吳垠慧/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獵人應該在獵場裡追捕,戰士應該在戰場上流血!」電影《賽德克.巴萊》重現賽德克族一九三○年策動的「霧社事件」,該事件寫下台灣抗日史中最慘烈的一頁!近來也因本片掀起一股「賽德克」熱潮,國立台灣博物館即日起推出「勇者再現:賽德克.巴萊典藏展」,廿八件館藏文物呈現賽德克族的「勇士文化」,其中一把佩刀據傳可能還是悲劇人物花岡一郎所有。



台博館典藏賽德克族文物約有七十多件,絕大多數是日治時期採集所得並流傳至今,除了館方舊藏,部分來自一九六四年台中圖書館(日治時期的台中州民眾教育館)移撥給台博館的文物,年代多屬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勇者再現」典藏展主要鎖定霧社地區賽德克族勇士的相關武器、服飾以及儀式用品。



賽德克族橫跨南投縣、花蓮縣、宜蘭縣境,其中南投縣仁愛鄉東部濁水溪上游為其原始領域,霧社地區更是族人拓墾核心,由於地理位置為通往四方原住民族的鎖鑰,複雜的族群生態迫使族人基於維護生活領域需要,極為重視男子善戰的能力,成為名符其實的「勇士之鄉」。



策展人吳佰祿表示,「榮耀我群以饗祖靈」是賽德克勇士畢生追尋的目標,期盼死後可以跨過祖靈橋「彩虹橋」與祖先相會,成為族群光榮歷史一部分。其中「馘首」(獵首)文化最為特殊,「馘首」行動被視為賽德克男子的「成年禮」,有馘首戰績的男子才能在下巴紋面,也容易找尋結婚對象;此外,馘首還具有彰顯信仰價值的深刻意涵。



「馘首目的不是為了獵取敵人首級,而是若與敵對部落產生爭執,經溝通協調後依舊無效,才會發起馘首行動,馘首成功表示洗刷自己的冤屈,代表自己站在對的一方,馘首在部落間具有仲裁的意涵。」



這次展出三把賽德克男子佩刀,其中兩把曾在霧社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搜羅該地區文物舉辦展覽中展示過,據文獻記載,其中一把可能是擔任日警的賽德克族花岡一郎的佩刀。吳佰祿指出,賽德克族男子佩刀分為工作刀及狩獵、獵首用的獵首刀兩類,展出的一把獵首刀,刀鞘前端垂飾取自獵得人頭的頭髮,並加以染色,於重要場合佩戴,彰顯擁有者英勇的身分地位。



另還展出七件勇士服裝,其中一件貝珠衣採集自莫那.魯道所屬的馬赫坡社。賽德克族以高超的紡織技術著稱,這件綴滿細小貝珠的貝珠長衣可說是族人最貴重的禮服,「貝珠對居住在山上的族人來說得來不易,凸顯珍貴性,只有獵首功績顯赫的勇士才有資格穿著,而且是在重要慶典才會盛裝打扮。勇士服飾都是個人所有,死後常成為陪葬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