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臺灣海水高溫亮警報 墾丁、蘭嶼珊瑚生病!








2010年1月以來海洋的水溫持續的不斷創紀錄的高出當月的歷史紀錄。根據美國NOAA的分析顯示,今年的氣溫很可能是有溫度計測量歷史以來,溫度最高的1年。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海生館與大仁科技大學所組成的氣候變遷與珊瑚礁研究團隊,從5月以來一直持續觀察墾丁、綠島、蘭嶼、澎湖與東北角海域的珊瑚可能出現白化狀況。截至8月上旬,該團隊已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與蘭嶼西南海域發現部份珊瑚出現白化現象。

海域持續維持高溫 影響人類與生態甚鉅

根據研究團隊的研究,台灣周邊海域的表水溫在今夏一直維持在29-30.5度C的邊緣,對於台灣周邊海域珊瑚適合水溫為28度C而言,已是偏高的狀態。根據NOAA珊瑚白化預警週率預報系統的推測,台灣與西太平洋珊瑚因海水表溫持續高溫至少8週到10初,而台灣周邊珊瑚處在白化發生的超高危險區域。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珊瑚白化是珊瑚與共生藻(合稱珊瑚共生體)對於逆境的生理反應,並不等於珊瑚死亡。就如同得到流感會有頭暈、流鼻水等症狀一般。但是如果逆境持續,如持續接觸高溫和強光,珊瑚共生體超過生理極限,就會陸續死亡。大量珊瑚因白化死亡,將會影響整體珊瑚礁生態系的功能,進而影響相關漁業、觀光等與珊瑚礁依存的人民的生計。1998年的全球珊瑚大白化事件,超過30%印度洋的珊瑚礁消失於地球,光印度洋的觀光損失就高達25億美元。

核三廠出水口右側小灣珊瑚白化

根據研究團隊的調查,由於溫排水的影響與海溫背景值持續偏高,核三廠出水口右側小灣在7-8月份的表水水溫常可高達32度C。另外,根據穿越線的調查,在水深1-3米的礁台,約有30%的珊瑚出現白化現象。其中約有10%為嚴重白化,10%為中度白化,10%為輕度白化。出現嚴重白化的珊瑚為千孔珊瑚、軸孔珊瑚、鹿角珊瑚等。中度白化為棘杯珊瑚、角菊珊瑚、雀屏珊瑚等。而輕度白化有表孔珊瑚、腦紋珊瑚和微孔珊瑚等。墾丁其他海域尚未發現明顯的珊瑚白化現象。

蘭嶼西南海域珊瑚白化

研究團隊在8月14日-18日在蘭嶼西南、北方與東南方海域進行潛水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珊瑚白化集中在西南海域由椰油港到土地公廟的海域,北方與東南方海域並無明顯的白化發生。珊瑚白化比例約在35%左右,其中嚴重白化約為15%,多為軸孔珊瑚、籬枝軸孔珊瑚,而中度白化為菊石珊瑚和表孔珊瑚,約佔5%,而輕微白化約佔10%,多為微孔珊瑚與腦紋珊瑚。除了石珊瑚之外,軟珊瑚與其他花蟲動物如菟葵與海葵都呈現輕度到中度的白化現象。後續的發展持續觀察中。

全球暖化+人為迫害=雪上加霜

臺灣周邊海域珊瑚礁受到過漁、棲地破壞、污染區域性人為迫害嚴重。其中龐大的遊憩壓力是在氣候變遷的加成效應下,更是雪上加霜。例如,核三廠出水口與台灣許多珊瑚礁旅遊相當錯誤的浮潛方式,遊客直接腳踏在奄淹一息的白化珊瑚上。

另外,根據美國NOAA最新的分析7項重要指標顯示,過去10年是歷史上最熱的10年。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已相當的強烈。根據IPCC 2007年的模式情境的預測,如果地球溫度持續增高1.8-4度C的平均溫度,珊瑚白化發生的頻率與強度將會增加,如此持續下去的話,在2050之前超過60%的珊瑚礁將因為高溫而產生的白化而消失,再加上可能的海洋酸化雙重的逆境影響,在本世紀末珊瑚將停止造礁,而完全消失於地球。珊瑚礁生態的服務功能消失將影響人類文明發展重要基石的消失。

陳昭倫表示,研究團隊正持續追蹤珊瑚白化的情況,未來珊瑚是否會持續白化,有待觀察。而針對此一重大警訊,相關單位尚未有明確的回應。【取自環境資訊中心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er】

 2010/8/23



  • 留言者: Charlotte
  • Email: char457@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0 19:30:07

今年暑假我才去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浮潛,現在才知道那是不對的,以後不會再去了


                      11032程子謙







  • 留言者: Jack
  • Email: jackyen042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05 13:26:56
台灣太多核能發電廠排放太多熱水, 還有那些沒良心的遊客隨意破壞, 才會造成今天的結果.  J110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