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館「台灣生態藝術特展」重現本土自然景觀記憶


台博館「台灣生態藝術特展」重現本土自然景觀記憶


中央社


 



央廣 更新日期:2009/06/30 18:36 林朝億



為了讓國人更加瞭解台灣這塊土地,國立台灣博物館將從30日起到11月1日,從生態的觀點展出「自然香頌—台灣生態藝術特展」。文建會主委黃碧端30日表示,歡迎大家一同瞭解不同時代的人、對於台灣這塊土地所留下的生態景象與記憶。



這次「自然香頌—台灣生態藝術特展」,展出作品包括19世紀起台灣傳統風俗描繪,與西方探險者如史溫候的鳥類博物畫,日本時代本土藝術家呂鐵洲、林玉山、王仁禮等人的畫作,以及80年代生態保育浪潮興起後的專業生態藝術作品。



台灣的多元性,來自於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人留下的足跡。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說:『(原音)當中也有很多人,他們也用筆,把這塊土地上他們所看到的自然景象描繪下來,然後經過不同時間的演變,我們看到每個階段用不一樣的詮釋,來留下我們自然的景象。』



策展人台灣師範大學文創中心副主任楊恩生表示,在過去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西方的藝術家從來沒有缺席;但台灣的藝術家過去的確比較少以本土的自然生態為創作標的。這一次展覽,他們蒐集了30位藝術家作品,就是希望藉此喚醒更多本土藝術家關心這塊土地。



此外,這次展覽還包括一幅台北縣長周錫瑋的「顧相隨—白鷺」畫作。策展人楊恩生表示,這是因為周縣長喜歡繪畫,所以特地向他索取一幅畫作加入展覽。



藝文大觀園 藝文饗宴-台灣生態藝術特展 大飽眼福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7/05 02:26 吳垠慧/台北報導



台灣素有福爾摩莎美稱,島嶼雖小,卻蘊藏許多珍稀的特有生物,這些奇花異果、珍禽異獸不僅是生態學家研究的對象,也是藝術家喜愛觀察、描繪的素材。國立台灣博物館現正舉辦「自然香頌:台灣生態藝術特展」,展出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共一一○多件生態藝術作品,不論是手工繪製、還是相機真實拍攝,這些作品呈現的動植物活靈活現,讓人在讚嘆之餘,也同時思考到這些生物目前的生存處境。



無論東方或西方歷史,比起人物、風景等題材,以動植物主題的創作數量少了許多。長久以來動植物多半穿插在人物畫、風景畫裡當配角。要不然就是科學家、人類學家因研究所需,把生物描繪當成研究記錄,這些精美的圖像主要作為科學刊物與生物圖鑑的插圖。



「自然香頌」特展依照年代規畫成三大階段,即十八、十九世紀的「萌芽期:台灣傳統風俗描繪與西方探險者的博物畫」、「成長期:日治殖民時期的初探到本土藝術家的實踐」和「成熟期:八十年代生態保育浪潮對促成專業生態藝術的明確定位」,光是分項標題就可以看出一兩百年來台灣生態藝術的發展和演變。



萌芽期:十八世紀中葉



這次的展品當中,年代最久遠的是十八世紀中葉的《六十七兩采風圖》清複製本,目前珍藏在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原作是清乾隆巡台御史六十七命人繪製,為台灣現存以描繪台灣風物最早的紀錄。



台灣分館典藏的清代複製本,是首任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太田為三郎,一九二一年在東京南陽堂書店購得,為現存各版本中最完整的。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秘書長洪侃指出,《六十七兩采風圖》中描繪台灣特產花卉、蔬果和魚蟲等十二幅「風物圖」,在動物學、農業研究上最具參考價值。



最早系統化具象描繪台灣生態的是十九世紀英美探險家,其中英國博物館學家史溫侯(或譯成斯文豪)的貢獻最大,是視為台灣生態學的開拓者。史溫侯精通廣東話,十八歲擔任英國外交官,奉命派駐廈門英國領事館,一八六○年派駐台灣打狗(今高雄)領事館擔任副領事,是第一位駐台外交官。



駐台期間,史溫侯多次深入台灣各地,對台灣動植物進行採集、調查和記錄。他和英國博物學家兼圖鑑製作家古爾德(John Gould)合力製作台灣鳥類的石版畫,出版圖鑑在歐洲發行,是台灣生物首次以藝術形態在歐洲現身。這次特展也有展示他的鳥類石版畫作。



成長期:日治生態插圖



日治期間,開始有藝術家投入生態插圖的創作,包括台灣前輩藝術家,奠定台灣今日生態藝術發展的雛形。例如日籍畫家立石鐵臣,一九三九年接受日本昆蟲學家的委託,來台從事生物標本的描寫,以細密畫描見長的立石鐵臣,曾出版《細密畫描法》,將繪製生物插圖的步驟詳細介紹,成為學生態繪圖的參考書。



日治時期,日本畫、西洋畫引入台灣,因此培養出台灣第一批西洋畫家、膠彩畫家和雕塑家。西畫講究寫實技法,前輩藝術家走出戶外觀察萬物,記錄台灣的生態環境,最著名的有如郭雪湖的《圓山附近》、林玉山的《水牛》、黃土水的《水牛群像》等,其中林玉山和呂鐵洲流傳大量自然寫生的手稿或畫作。



這次特展中,林玉山家屬提供多幅未曾曝光的素描和彩墨畫作,可見林玉山細緻速寫松鼠、蟬、金翅雀、伯勞鳥、蜻蜓全身或局部姿態,顯露他掌握生物體態的功力。其中《夜襲(雲豹)》是家屬遠從加拿大攜回台灣展出的首次曝光之作。另一幅同樣是晚期的彩墨《帝雉》,描繪台灣珍禽帝雉遠望他方的景象,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成熟期:一九八○年代



一九七○年代台灣展開多項重大建設,為了拚經濟,對自然環境毫不留情予以破壞,一九八○年代,環境保育的議題才逐漸被台灣社會所重視,媒體、文化界等振臂疾呼。藝術創作者為相繼問世的自然科學書報刊繪製插圖,各種生物圖鑑陸續出版,生態攝影也順勢而生。



創作者具備繪畫或攝影技巧,也必須走入大自然、親身觀察物種的生活環境,才能精準傳達生物的外貌、習性以及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如投入生態藝術領域廿年的畫家楊恩生,他都是親臨現場速寫,再轉化成水彩,對於光線和動物行為的動感特別能掌握。何華仁不僅是畫家,更是台灣的猛禽專家,二○○四年他以木刻版畫創作繪本《小島上的貓頭鷹》,透過寓言故事描寫蘭嶼角鴞、珠光鳳蝶等台灣特有種生物所面臨的生存危機。



隨著攝影器材的發展,現在經常可見愛鳥人扛著大砲相機捕捉鳥類的一舉一動。鳥類攝影家陳加盛拍得居住在廿公尺高樹上的猛禽《熊鷹》、周民雄的《穿山甲》、馮營科拍到兩隻台灣藍鵲在溪流間,像在做SPA似的任憑水柱打在身上。



此外,從一九七三年就開始拍攝台灣獼猴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也帶動影片記錄生態的風氣,他陸續拍攝《藍鵲飛過》、《台北樹蛙》等,梁皆得的《草山鷹飛》、《菱波仙子》等影片也都是台灣相當具代表性的生態紀錄片。





  • 留言者: 張賢瀚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7-26 19:06:53
我覺得台灣雖然有這麼多奇珍異寶但是我們不能隨意的破壞讓這個美麗的寶島受到傷害否則不但對不起先祖也會給後代子孫造成麻煩。  





  • 留言者: sh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7-24 18:00:36

這篇文章李包含了好多動物和了解台灣生態的內容,畫家林玉山.王人李.呂鐵州都化了許多的畫都有關於保育類動物.


這幾幅畫都代表著全世界的人都要珍惜動物.


 


國104 24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